提要:
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开放必将为深化改革提供改革的动力和改革的方向。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将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为外商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规范的行政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我国“十三五”时期实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迈向扩大开放新阶段,将要站上新的起点上,体现新特点、面对新局面,在扩大开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手段上作出新的设计和选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把我们党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阶段、新境界,必将成为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开放发展”在新的发展理念中居于重要地位。30多年来,我国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大格局。站在即将跨入的“十三五”大门前,我们透视这一开放大格局,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内容和新特点。
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和世界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企业运营方式、消费者服务等方面,都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难以复制。今日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引擎,贡献率超过30%。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强调这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开启了“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开放的新阶段。
中国成为维护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力量。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全面地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之中,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与其他国家(经济体)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加深,标志着中国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层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利用多边贸易体制,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是现存国际经贸体系的受益者,也是遵守世贸规则、维护现存国际经贸体系的重要力量,努力维护世贸组织等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在继续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加快对外投资步伐。
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96亿美元,增长1.7%;同期,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首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29亿美元,增幅高达14.1%,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自2010年后一年一个台阶,2011年破600亿美元,2012年破800亿美元,最终在2014年与实际使用外资比肩,双双进入千亿美元时代。事实上,中国已于2013年进入双向投资平衡的时代。有经济学家认为,像中国这样既大规模吸引外资,又大规模对外投资,这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据统计,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超过5000亿美元,投资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覆盖95.7%,欧洲覆盖85.7%,非洲覆盖85%。
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正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创新。
首先是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对民营企业开放外贸经营权,对内外资企业统一所得税率(25%)。其次是完善国内法律体系。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央部委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同时提高立法程序的公开透明。再次是设立上海以及广东、天津、福建等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用制度创新代替政策优惠,在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规则、法律规范、政府服务、运作模式等方面率先实践,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试验池”和可以复制的新模式。
中国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更加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截至今年10月,我国已与22个经济体达成14份自贸协定。与此同时,我国正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日韩自贸区等7份自贸协定的谈判,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升级谈判。此外,我国已完成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RTA)联合研究,正与哥伦比亚等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协定的前期研究,加入了《亚太贸易协定》。中国的目标是尽快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