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濮阳市为农村党员干部建档案

原标题:做事做扎实  管理管到位 

           濮阳市为农村党员干部建档案  

党员档案是记载党员成长历程、证明党员身份的纪实性资料,为农村党员建立档案,是从严管理党员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我市针对由于农村党员没有档案、入党材料损毁、接转程序不严等原因造成的党员身份不确定,形式党员权利有争议;农村干部工作年限记录不清,待遇落实缺少依据等突出问题,开展为农村党员干部建档工作,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管理工作水平。

一、加强领导,确保档案整理高效有序。为使建档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效,一是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建立“组织部门—基层党委—基层支部”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部门指导督促,基层党委整理汇总,基层党支部收集信息,层层落实责任。实行“三日工作法”,即对材料缺失的,要求村党支部三日内完成个人信息收集;对材料无法补齐,需对个人身份进行认定的,要求党委三日内完成身份审核;对个人身份无法确认,材料难以补齐的,组织部门三日内确定指导意见,确保档案材料完备,归档及时。二是分级分层,培训骨干。市委组织部对县区委组织部进行总体要求、原则把握、收集范围等指导性培训;县区委组织部联合档案部门对乡镇党务工作人员进行《党章》、《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的基本知识和《档案法》、《保密法》等档案管理方面相关业务培训;乡镇党务工作人员对抽调的大学生村官、青年教师、新进乡镇年轻公务员、村“两委”年轻班子成员等档案整理骨干人员除进行业务培训外,侧重于培训他们入党知识、整理档案及注意事项、遇到问题如何处理等具体操作方面的内容。三是三级联动,强化指导。档案整理期间,乡镇党务人员必须到现场具体指导,随时发现解决问题;县区委组织部必须到各乡镇巡回指导,及时解惑答疑;市委组织部对乡镇进行抽查指导,统筹全市进度,确保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二、集中整理,确保档案内容详实准确。为保证整理出来的档案规范有序,详实准确,一是制定统一标准。按照“一人一盒一编码”的原则,对档案盒、封面、纸型、材料规格、装订办法等进行了统一规定,对标签、索引进行了统一编制,切实做到从严、从实、从细,确保不重、不漏、不错。二是规范收集范围。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党员档案资料收集整理范围。农村党员重点对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发展党员公示情况报告、政审材料、转正申请书等收集整理。村干部重点对任职文件、履历表、学历档案、任期目标责任书、报酬发放、培训学习、年度考核表、奖惩材料、民主评议结果等收集整理,确保农村党员、干部信息清楚、身份准确。三是明确整理原则。在整理过程中严格实行“四对照”,即要对照“县委组织部批文、原始党员名单、村干部掌握名单、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对档案材料不完整的,本着“能找则找、能补则补”的原则尽量补充完善,确保党员档案材料内容详实;对确实吃不准政策找不到解决依据的集中上报上级组织部门统一解决。

三、完善制度,确保档案管理科学规范。为巩固档案整理工作成果,注重在规范整理上下功夫,一是配备充实队伍。按照“一室一柜一专职干部”的要求,统一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档案室,配备档案资料柜,每个县(区)乡镇(办)明确1名专职档案管理员。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健全档案收集登记、管理归档、保管保密、调档查阅、档案人员管理等制度,真正做到农村、干部党员档案常态化管理。要求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接收党员,任命村干部,在规定时间内都应及时完善相关手续。乡镇党委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年底进行一次装订或整理,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档案的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真正把农村党员档案建成“活档案”。

四、落实责任,确保档案管理常态长效。从调动党员干部队伍积极性入手,推进农村党员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一是明确责任。明确县(区)乡镇(办)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党(工)委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同时明确基层组织建设分管领导、组织干事在党员、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职责任务,乡镇所属非公企业职工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无人事关系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初步构建了权责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档案管理责任体系。二是定期督导。建立了“季度督导,年度检查,问题通报”农村党员档案定期督导工作机制,市、县(区)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专人对乡镇党委农村党员档案材料归档及转入党员档案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三是严格考核。把开展农村党员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档案管理水平,确保农村党员档案长效管理。

五、规范管理,确保档案管理取得新成效。为农村党员干部建起档案,从前期试点到全面推广,解决了不少问题和难题,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实现了档案管理精确规范。农村党员、干部档案由原来的“堆式”存放,规范为“一人一盒一编码”分村分类存放,统一编制标签、索引,完善查询、交接制度,建立党员、干部档案管理长效机制,极大方便了党员档案的查阅,切实解决了党员、干部档案遗失、存放不规范、归属不明确、内容不齐全等突出问题。二是落实了从严管理党员要求。规范管理农村党员档案,不仅是对党员本人身份上确认,还进一步澄清了农村党员底数,掌握了具体情况。通过建立农村党员“活档案”,增强农村党员身份意识、荣誉意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便于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动态掌握,增强了关怀帮扶的及时性。三是提高了流动党员管理水平。建立农村党员档案并经常更新维护,对流动党员的流出时间、去向、从事行业、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逐项进行登记,做到党员流出一个,掌握一个,流入一个,管理一个,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素质难提高、关怀难落实、作用难发挥的“四难”问题。四是留存了宝贵的党史资料。党员、村干部档案是证明党员、村干部身份的重要原始资料,尤其是四五十年前入党的一些老党员,入党动机单纯,理想信念坚定,更显珍贵,是对年轻党员教育的宝贵资源。档案的建立,不但能增强党员、村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也为今后党员、村干部的关怀激励、佐证历史提供了可靠准确的依据。

我市农村党员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下一步,我们打算制定出台《全市农村党员及村干部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实现党员干部档案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作。同时,进一步做好“三个结合”,即历史档案与现实表现相结合、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日常管理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不断在领域拓展、手段科学、强化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干部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责任编辑:李一丹(实习)]
标签: 濮阳市   党员   干部   农村   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