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涉农腐败,诱发因素有哪些(3)

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财政支农,是涉农腐败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的三个领域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后,中央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出台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从发展农业生产力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到农村扶贫开发,等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一方面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基层干部拥有了更多的对资源和要素的支配权,进而使得基层干部所可能寻租、设租的空间较之前变得更大。

我们将“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财政支农”“新型城镇化”“改善农业设施”等13个涉农领域或环节分别设置为独立的选项,并问及受访者涉农腐败问题在其中的哪些领域或环节表现得更突出。调查显示,“新农村建设”(57.0%)、“农村扶贫开发”(55.1%)、“财政支农”(45.2%),在所有选项中排在了前三位。与此同时,还分别有37.1%、34.1%、30.8%的受访者选择了“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改善农业设施”。其他选项选择比例见图3。

3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相对低下、农村贫困问题依旧较为严峻三个方面。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日趋临近,这三个方面,越来越成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制约。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扶贫开发、财政支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近些年一直被各界寄予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厚望,也备受各方期待。在这样的一种现实背景下,涉农腐败问题在这三个领域的发生,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而且将大大影响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侵占、挪用征地补偿款,是涉农腐败的干部更主要采取的手段

对于涉农腐败的干部,其主要采取的是哪些手段?调查显示, “侵占、挪用征地补偿款”(62.6%)、“变卖、私吞集体资产”(55.1%),为更多受访者所选择。此外,在受访者看来,“套取、截留惠农资金”(53.4%),也是一些涉农腐败的干部惯用的伎俩。相比之下,选择“索取、收受贿赂”的受访者人数,仅占29.0%的比例。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加强了对干部权力寻租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这使得干部的作风得到了一定纠正,明目张胆索贿、受贿的现象大为减少,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但是应注意的是,中央关于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决策和主张的提出,也使得地方干部在支配惠农资金和集体资产,以及推进集体土地流转等方面有了更多所谓的可供“遵循”的政策依据。在这些领域,相对于直接地索贿和受贿,干部更加容易采取比较隐蔽的手法,而对干部在这些领域内的行为的监督,也变得更加困难,以至于其成了当前涉农腐败问题的高发地。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