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韩康: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2)

新的国家战略将开创新的宏观发展平台,为可持续较快增长提供巨大潜能和中长期战略红利

在中央政府确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三大战略中,我个人认为,最有战略价值和最能带动全局的是“一带一路”。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化发展遇到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期,利用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大量引进贸易加工项目,大量引进发达经济国家的传统制造业项目,再把各种制成品大量出口海外,在国际市场上大进大出,迈出了中国工业化加入全球工业化体系的第一步,积累了大量资金,为中国经济起飞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大实惠的是东部地区,一下子成长为中国最发达地区。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远离国际贸易口岸,深受区域劣势之苦,本地区的各种要素优势不能直接利用,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其重大意义是开创中国的“西部陆向开放体系”,让中西部地区同国际市场直接对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巨大潜在优势,同“东部海向开放体系”相互联系,一东一西,一海一陆,两翼齐飞,很有可能在更高水平上开创中国经济大进大出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很有可能使中国工业化发展获得新的爆发力。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土地使用方面,还有较大回旋余地。通过陆向国际港口,既可以同欧洲大陆国家直接对接,也可以打通联接北美大陆的更经济、更安全的贸易通道,这就很有可能把全球一些具有很高产业水平的制造业(比如高端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高端绿色环保产品等),大规模引入到中国来。这个时候,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就可能面临一种新变局,即东部沿海区域的低端制造业由于人工和其他要素成本大幅提高,逐步向境外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中西部引入和扩展更高水平的制造业,不但在产业技术水平上远超前者,而且很有可能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也超过前者。

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能激发出巨大增长潜力,但前提是市场经济模式和体制的转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第一要义,是依靠市场机制创造最强大、最持久的经济增长力。这里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中国网商的崛起。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网商企业,在没有产业政策支持和政府关照的情况下,完全依赖市场打拼,居然创造出一个规模极其宏大和位居国际前沿地位的新兴行业。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B2B平台涉及中小企业专业电子商务人员、淘宝在线购物平台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人员,已经超过3000万人,成为国内第二大就业部门;2014年创造的零售交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大于2013年中国香港、以色列、新加坡和埃及的GDP水平。这两个3000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很难计算。假如国内有更多行业——特别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创造出类似阿里巴巴的业绩,中国经济增长再创辉煌也并非是妄语。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网商的崛起还是个案,不能视为普遍现象。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难度很大,绝不是政府出台几组宽松管理政策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进行市场经济模式和发展体制的根本转变。我曾多次论证,我们现在的发展体制,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这个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政府过度参与资源配置,二是国有部门过度垄断。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在快速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提高创新水平、市场竞争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大规模要素投入的依赖度越来越低的时候,这个模式的发展不适应性和弊端,就大量暴露出来了,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改造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济模式转变。完全可以预见,一旦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成功,其可能激发出来的巨大增长潜力,是可观的。

有以上三个因素的合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在7%以下越走越低,相反,超过7%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有条件的。但请注意,未来15-20年后,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将基本结束,那时,中国经济或许就真要进入中速增长或中低速增长的阶段了。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中国经济   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