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韩康: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阅读提示

向何处要潜力

◆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增长力,仍有在新形势下继续释放的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是开创中国的“西部陆向开放体系”,很有可能在更高水平上开创中国经济大进大出的新格局,使中国工业化发展获得新的爆发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难度很大,绝不是政府出台几组宽松管理政策就可以奏效的,必须进行市场经济模式和发展体制的根本转变

◆可以预见,一旦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成功,其可能激发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关于经济新常态,国内学界不少人提出,7%左右的增长水平也是比较高的,中国出现更高增长水平的条件已经消逝,未来10-1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GDP增长水平只会越走越低,比如就是5-6%,越来越向一般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靠近。我认为这个认识可能不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期并未结束,后续巨大发展潜力会继续释放增长能量

虽然从总体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但深入观察则会发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期并未结束。这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极大不平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发生作用。

我们先以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产值比重为例。2013年,第二产业即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占50%以上的有15个,比例为48.4%, 比重占45%以上的有8个,占25.8%,两者相加比例为74.2%。即使像天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样的国内发达地区,工业产值比例也都高过第三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第二产业比例大幅下降和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只有北京、上海、西藏(应算特例)。

我们再看国内城市化发展状况。2013年全国城市化率约为54%左右,但这是一个平均值水平的计算。实际情况是,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城市化率则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中国30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通过大量强行征地扩展城市土地面积,但新增城市土地规模和新增市民数量在比例上极不对称,大量失地农民并未成为城市市民,由此出现土地城市化率和人口城市化率的巨大差别。根据粗略计算,2013年的人口城市化率只有40-45%左右,如果这个数据可信,说明我们的实际城市化率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远未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也远未进入“后城市化时期”,更没有进入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低增长阶段”。持续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力,仍有在新形势下继续释放的空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投资驱动的强大动力仍会发挥重要作用。需求创造供给。为什么目前许多大规模投资活动,在社会融资信贷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仍然大范围投入运作或筹措投入运作,例如更加系统化的国内高速公路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高铁运行体系、全国特高压电网建设、大城市普遍投入的地铁工程、许多地方的智能城市建设等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实际上都是向更高水平大规模城市化的扩展与深化。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30多年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三个重要缺陷,一是城市建设两极分化,重点城建设施华丽恢弘,堪比世界名城,同时大量老旧设施非常落后,地下设施老化,棚户区和城中村普遍大量存在;二是大中小城市发展分化,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优先获得大量资源和优质公共产品,同中小城镇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后者的发展现状,同决策部门希望构建数亿农民工最终归宿的战略构想,极不对称;三是城乡差距在新形势下出现新的扩大趋势,农民住房条件虽然普遍改善,但许多农村公共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基本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备,很多地方生活和生态环境恶化。这三个方面,都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新阶段必须大力改进的领域,也是需要持续大规模投入的领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中国经济   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