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曾多次、局部、小范围“海外摸底”
3月17日,就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第二天,国资委公告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对2015年度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服务采购招标。有媒体将国资委此举解读为“央企海外资产摸底”和对董大胜表态的回应。
事实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委托第三方开展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是一项例行的常规举动。
国资委网站的招标公告显示,国资委曾多次就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第三方招标,并且从2011年至2012年,国资委陆续出台了《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构建了央企境外资产监管体系,旨在加强监管力度。而据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限于人力财力,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难度确实很大,有些监管文件的起草就耗时数年,几易其稿。”
检查和监管效果如何,公开资料没有显示。
某电信行业央企审计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资委组织的摸底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更大范围的境外央企资产审计来自于央企各海外分支机构的母公司,即央企总部。”
某商贸行业央企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境外资产有太多复杂的因素。管好了,绝非国资委一家之功;如果没管好,也不是国资委一家之过。”
可以预见的是,决策层不会放任央企海外资产成为一本糊涂账。国资委、第三方机构以及国家审计会给出答案。
CFP
央企“走出去”要谨防资产流失
黄丹华在上述讲话中披露的数据,还反映出另外一个现实,伴随央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和境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境外利润占比却在大幅下滑。 央企境外经营单位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之比,从2009年底的37.7%,滑落至2014年底的9%。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官员曾对媒体直言,“(央企)走出去10年,从资产规模上看,收获不少,但失败教训多于成功经验,有些领域几乎成为失败的重灾区。”
失败的教训各有各的不同,造成的事实却很相似——央企境外资产流失。
对于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央企,这是野蛮生长的阵痛?还是转型升级的代价?再或是现有体制机制的无奈?
无论怎样,这注定是无法重新来过的历史。
3月21日举行的2015中国境外中资企业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表示,未来10年中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将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建、能源、经贸等领域开展合作。
1.5万亿投资即将启航出海,承载基建、能源等国家战略的中央企业无疑是投资落地的主力军,在这一过程中,国有资产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值得所有人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