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自主创新还需良好环境
2014年我国13312亿元的科研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6%。说明我国企业正在高度关注自己创新能力的成长,已经进入依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赢得市场竞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必须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不少中小企业代表向本报调研小组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有的行业被一些企业垄断,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很难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一些企业拿着先进技术参加工程建设,却受到传统的设计、采购、施工分离工程方式的限制,让新技术不能大显身手;有些创新成果国际领先,却经历着“道阻且长”的审批程序,无法更快地进入市场……这些问题限制甚至挫伤了创新者的积极性。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跟上。当前,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企业做新品研发,最大的顾虑就是,费时费力用了巨大投入才做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很快被别人给山寨走了,并低价占领市场,让原创者的投入血本无归。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标准偏低、侵权行为刑事追究门槛高、权利人举证困难、社会信用记录制度不健全……2014年,截至11月底,我国共办理各类专利案件19703件,同比增长45.1%,其中专利纠纷办案6845件,同比增长56.7%,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2858件,同比增长39.6%。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多发高发。
抓住关键 迎难而上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和特点,我们必须抓住关键、迎难而上,以自主创新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以制度创新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以长远目光加强基础研究
2014年,科技界对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涨”声一片。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源头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载体,是高新技术的源泉。我国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就必须有持续的高水平的科学产出,自然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在R&D的占比相比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后劲不足。新的一年,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必须以长远目光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更有耐心、更具恒心地支持基础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
对于方向性的重大科学前沿,要突出科学目标,进行前瞻性布局,抢占科学制高点;对于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研究,应更加体现国家意志,着眼未来国家竞争力,进行战略性部署。应该保持基础研究类重点专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合理比重,稳定一批长期服务于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队伍。同时,促进科研机构落实改进科技评价方式,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基础研究环境。
加强基础研究不能单靠政府投入。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大都注重基础研究,美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约20%都是来自企业投入。因此,应该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企业化转制院所重视并投入基础研究。
二、用切实改革营造公平市场
要充分释放创新驱动能量,就必须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要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同时,应该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此外,应该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