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日举办的201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700多名中外嘉宾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主题,就全球经济趋势、中国未来改革等重大和话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广受关注的世界经济领域,代表们在论坛的多项活动中热议了世界经济趋势、全球贸易体系建设、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能源问题等热点话题。
全球经济趋势向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表示,世界经济比一年前更健康,现在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美、日、英和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在稳定经济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石油价格的下挫短期支持了经济,而技术行业极具活力,对宏观经济有部分颠覆作用。
他同时指出,许多经济体在投资结构方面还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需要在劳动力、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均衡进行投资,但大部分的经济体只是在做其中部分投资。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保罗·罗默认为,不必对当前经济发展过于悲观。全球一体化、科技的发展、创新的共享等方面都在发生积极的结构变革。目前需要做的是在稳定政策的基础上应对结构性的挑战。
德银联席CEO于尔根·费琛在发言中说,新常态在全球也同样存在,只是各个国家定义不同,但大部分定义包括稳定、效率、和谐和发展等。
他认为未来的6个月全球24个主要央行仍会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虽然欧洲现在还没有回到可持续的增长轨道上,但由于前所未有规模的量宽已经开始实施,预计今年所有欧元区成员都会出现正增长。他认为,欧洲的问题是由于成员机制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统一的货币政策其实并不能在各个国家得到统一的执行。因此,他认为欧元区国家放弃一部分主权是未来实现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对全球经济增长,他认为今年会比去年更好。而对未来五年,则有信心认为全球经济会取得很好的进展,当然仍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则认为,欧盟相对世界经济而言更为缓慢的增长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复杂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劳动力市场改革,及促进竞争、推动智能、放松管制、加大对基础及应用科学技术的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对提振经济非常有效。
促进包容公正的自由贸易
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总裁梅林德表示,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世界更加复杂,21世纪经济体的互联性越来越强,各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
他指出,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活跃的今天,世贸组织仍然是最好的全球贸易治理组织之一。全球市场一体化需要不同国家的非同质化,要考虑到各国经济的不同点或者是多样性,要把不同的因素融入到世贸组织和全球贸易的庞大体系中,在议程当中要把每一个国家的个体性全都考虑进去。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也表示,WTO是数百个自由贸易协定中最具有包容性的。要让贸易更具包容性,贸易规则及其应用必须更加公平。
参加讨论的中外嘉宾都认为,区域性贸易协定和WTO并不冲突,反而能互相支持和帮助。区域贸易协议达成后,有助于在WTO更多成员间达成协议。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则表示,基础设施对贸易发展至关重要。但过去30多年,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全球高技术产品市场由发达国家企业主宰,中国国企应加强应对。
应对新型治理体系挑战
92岁高龄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表示,现在国际秩序完全改变,一些地区的变革会影响其他地区。过去中国是世界最富有和最有组织的国家,不是崛起国家,常与中国打交道的人也不认为中国把自己视为崛起国家。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的挑战是,如何使这一改变内涵更为丰富。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间必然会爆发冲突,一些领域的挑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应对,这是中美两国超越冲突、开启国际秩序新模式的动力所在。美国外交政策不受个人偏好影响,有完整的体系,无论谁赢得2016年大选,外交政策的基本元素不会变,中美应继续加强合作和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