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书生部长”陈吉宁的环保“利剑”指向谁?(2)

环评和审批的手不能伸得太长,但环保执法也不可“不作为”。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环保执法往往迫于各方压力,显得“疲软”。

今年被称作“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年,究竟用什么措施让环保法真正“硬”起来,成为一把利剑,是陈吉宁所要面临的又一挑战。

对此,这位学者部长“烧起”第三把火。“我们不能使一部好法律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有钢牙利齿的‘利器’”,陈吉宁坚定表态,而“镶牙”的关键则在于执行和落实。

他强调,要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而是底线;要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把守法变成新常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还将强化刑事责任追究。

新部长的“新风尚”

7日的记者会并不是陈吉宁与记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其被任命为环保部部长不到两天的时间内,陈吉宁便主动与媒体见面。

与此次记者会一样,彼时的陈吉宁同样准备充分、把握十足。尽管我国环境问题一直饱受公众争议和吐槽,记者对于此类问题的发问也往往尖锐并坦率,但这位学者型官员却总能呈现出专业的回应和不回避的作风。

在7日的记者会上,频繁出现的“库兹涅茨曲线”等专业术语让人感觉如身处专业研讨会之中,究其原因,离不开陈吉宁在环境问题方面多年的深耕与奔走。

据媒体报道,虽然此前陈吉宁一直扎根于学界,但其身影曾多次出现在中国环保工作的第一线。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汶川地震救灾……陈吉宁每每出现在环保事件的最前沿,为政府和环保组织提供最专业的咨询。

可以肯定的是,多年的学术生涯给陈吉宁烙下了开明、务实、较真的烙印。据其透露,“我到环保部第一天,就让有关司局给我拿一个单子,(看看)去年一年大气污染治理、雾霾治理,我们做了什么工作。”扎实而严谨的个人作风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烙印,也正是环保工作被诟病“不给力”的当下,公众所期待和喜闻乐见的。

此外,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陈吉宁“从学到仕”的角色转换也显得迅速且自然。“做校长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情是想学生的事情,到了环保部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是看天。如果天蓝,不敢懈怠;如果是像今天这样的天,就会感到不安,要加倍地努力”,陈吉宁在7日的记者会上如此概括他履新以来的切身感受。

尽管陈吉宁到环保部工作只有一个多月,当部长更是只有一个星期,但他在应对近年环境问题的顽疾上,却显得十分强硬、老到,成功地完成了从“陈校长”到“陈部长”的转身。在环境日益恶化、社会信赖度打折之际,新环保部长“每日自省”般的担忧也恰恰给公众带来信心。

“华丽转身”的陈吉宁,无疑给环保系统下一阶段的工作带来一股“新风”,这股“新风”能否还公众以碧水、蓝天、白云,着实让人期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陈吉宁   书生部长   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