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翟子赫 摄
3月7日的北京春寒料峭,而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的热度却在持续上升。在这个场地,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吉宁迎来了他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以部长身份参加全国两会记者会,就备受关注的“全面加强环境保护”话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这位“新部长”并未显现出紧张与生疏,在不断响起的闪光灯下,陈吉宁迈着沉着的步伐走入记者会现场。
事实上,在陈吉宁沉着的步伐背后,却掩映着众多并不轻松的话题:一方面,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公众热切关注急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环保系统长期面临“有义务、没权利”的尴尬境遇,在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环保执法亦遭遇更多阻力。
对于如此棘手又略显矛盾的问题,这位出身高校被誉为“专家”的新部长,显然有了自己的答案。
陈吉宁的“三把火”
“今天的北京又是个雾霾天,请问作为新的环保部长有什么举措来解决它?”记者会上陈吉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指百姓关心的大气污染问题。
近年来,“雾锁中国”的现象频发,雾霾俨然成为当下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而这也将是新上任的环保部长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面对雾霾这个共同的敌人,陈吉宁并不避讳治理的难度,他坦言,“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但与以往环保部门讳莫如深的态度不同,陈吉宁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合力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也是制造者,只有每个人不做旁观者,才能加快实现‘蓝天常在’的梦想”,陈吉宁如是说。
事实上,在现实中拨不开的“迷雾”背后,隐藏的人为问题更让人担忧。公众之所以对环保执法颇有争议的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围绕在环评等问题上的失职和腐败。
今年2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环评问题突出,出现未批先建甚至红顶中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环保监管的失职和腐败问题,显然成了这位“学院派部长”的又一难题。
然而这位带着金丝眼镜,看似“书生气”的部长,在面对诸如“领导干部插手环评”、“红顶中介突出”等顽疾时,丝毫不显“书生气”。他祭出履新后的第二把火,拿出多项强势问责的措施,并在记者会现场当场承诺8个环评机构今年将从环保部脱离,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陈吉宁这一强硬态度,被媒体称赞为“铁腕治污”,一场“环保风暴”已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