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双轨制选人用人和激励管理制度
通过深化国资国企的用人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激励制度。
对高层管理者的任命考核激励制度,是全部管理制度的核心。按照改革后的国资管理体制,两类公司基本上应当按照《公司法》来运行,实行完全市场化的用人管理制度。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及个别的特殊类公司,可能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实行双轨制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管理制度。
“所谓双轨制,就是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少数政府直接管理的特殊类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由履行出资人选聘任命,而对于两类公司的经理层以及其他层级的管理者实行市场化的选聘和管理机制,即董事会选聘总经理,总经理提名其他高管,并由董事会批准。”张军扩解释说。
与双轨制的选人用人制度相适应,应该按照选用方式与身份待遇相适应的原则,实行双轨制的薪酬与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政府任命方式产生的两类公司和少数政府直管企业的董事、董事长,应该按照公务员管理,保有公务员身份,确定一定的行政级别,参照相应职级的公务员制度,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和工作难度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同时要严格规定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保障消费公开透明。而通过市场方式选聘的职业董事和职业经理人身份的国资控股参股企业负责人,则应当实行市场化的管理,由董事会参照市场水平确定薪酬方案和待遇体系。
清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转变政府职能
通过进一步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经济更好融合创造市场条件。
张军扩指出,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大部分经过改制的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调查发现当前在部分未充分改制的国有企业当中,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在少数已经完成改制,甚至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也同样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
他将问题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很多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职责,及社会统筹外的费用,承担着职工住宅、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服务等“三供一业”的设施维护改造等费用。二是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医疗、教育、消防、市政、社区等未能完全移交给地方。三是很多老国企冗员问题比较严重,尤其资源矿产类的国有企业,随着近几年企业效益的下滑,人员富余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企业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混合所有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当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在新一轮改革当中,应当认真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的类型、数量和严重程度,并根据不同的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途径。
一是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将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企业医疗教育机构等的社会管理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解决企业和就业者的后顾之忧。二是要结合企业所在地区劳动用工市场化程度,和社会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采取剥离改制,转移就业或划转公司托管等多种方式,解决富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问题。三要在总结过去各地各企业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上的实践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制定预案、建立机制,切实防范局部问题演变为系统风险。
改革不宜搞一刀切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国资国企改革。
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在结构、质量、功能上都是有很大的差异,地方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下一步在推进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面,也不宜搞一刀切的改革模式,地方也不能坐等中央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原则。二是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提升企业的活力。三是坚持多种所有制资本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在坚持这些原则之下,应当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的探索国资管理新模式,尽早释放改革的红利。
在当前情况下,要高度重视投融资平台改革问题。在不少地方投融资平台占地方国资的比重比较高,财务风险积累的比较多。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不得再通过平台进行举债,这是地方投融资平台面临的一个新情况。地方融资平台借新还旧的成本增加,企业风险凸显,要坚决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集中爆发必须尽快探索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
关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改革,一个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就是将地方投融资平台逐步改造为普通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重塑政企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和政资分离,将平台企业从政府的附属机构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