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企业家们的出海史,之于当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究竟有何特殊意义?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身上。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他走在最前,高密度出访,谈订单、签合同。
2014年12月初,李克强在贝尔格莱德讲话时为中国企业家出海做了某种诠释。
“中东欧国家经济基础扎实,自然资源禀赋好,科技教育水平高。中国13亿人口市场巨大,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备,外汇储备充足。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共同发展。”
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等富余而优质的产能,需要找到新的释放出口。
如果放眼国际市场就会发现,许多国家面临着升级换代和改善交通装备与基础设施的艰巨任务,但却苦于资金匮乏。而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寻找出口,使它以投资的形式得到增值。
产业的国际化显然与资本全球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密不可分。也唯有产业达到国际化,中国全球化格局才能根深叶茂。国际化的本质是开放与融合,在开放中优势互补,在融合中实现共荣共治。如此,中国的崛起则不再是威胁与虚言,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也将水到渠成。
传承:从1984至2014
2014年,中国企业家与经济改革、宏观政策制定再一次出现“深度互动”,让人忆及1984年。
2014年的中国企业家,不仅频频走出国门,还罕见地多次走进最高决策地。
从中南海西北门进去,步行不久就能看到一座门口卧着威武石狮的建筑,一块镶金边的牌匾上写着“第一会议室”。
这里是国家领导会见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学者、基层代表的地方,近年多了一批新的客人——企业家。
翻阅日历,自2013年4月起,李克强五次“相约”企业家做客中南海。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再次与中外企业家代表会面并进行交流。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座谈,决策层近距离地感知市场的脉动,真切地体会澎湃市场的动力。
2014年,中国企业家与经济改革、宏观政策制定再一次出现“深度互动”,让人忆及1984年。
1984年初,邓小平开始第一次南下特区视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