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热点观察 > 正文

休学创业能创出个“乔布斯”吗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作为应对之策,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应该承认,伴随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高,人们对“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新闻早已不感陌生。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学子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也经常见诸报端,不过与巨大学生基数相比,更多的人依然会选择先完成学业。有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2.1%,这意味着100名毕业生中仅两人选择创业。

这当然不能仅归咎于中国大学生的闯劲不足。要知道,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激情和生命力,对于自主创业,他们大多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或佩服,或羡慕。但是,对创业风险的恐惧、对创业回报的不确定,也使得大多数人选择徘徊和观望。毕竟,没有政策支撑的休学创业属于“背着包袱跳舞”,失败了就难有退路,而破釜沉舟的魄力不是人人都有。

对于那些想创业敢创业的在校生而言,教育部出台的这则旨在松绑高校管理的通知,可谓是一针“对症下药”的强心剂,现实意义明显。

笔者仔细阅读了约3400字的通知全文,发现其涵盖的内容相当全面,包括“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政府购买力度”等方向性指导意见皆有提及。难怪在外界看来,这不啻一次政策导向的创业鼓励。

规则的制定在于执行,政策效力的有效发挥有赖健全的配套落地。在这方面,政府、高校、社会和经济实体等相关部门,确有必要拿出诚意,在后续落实上“动真格”。

除了可行性方面的担忧,还有声音强调,鼓励学生校外创业与大学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背道而驰,大学若成为功利性十足的“老板梦”的加工厂,将是一种物质入侵学术的危险信号。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当下,因循守旧者很难再得到命运眷顾,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有必要与时俱进。就像一纸通知不能改变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几份文件也不可能颠覆浑厚的教育内核。一味地杞人忧天,实在是误读了顺势利导的政策善意。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是专研学术还是投身创业,成熟的心智可以做出合适的判断。

允许休学创业,无非是给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多了一个弹性选择,买了一份创业保险。这说明,中国教育已经意识到,不能再用标准化生产的老花镜去庸俗看待年轻人的成长,不能再用形而上的老教条去绑架年轻生命的无限未来。对于这样的思路转变,急不可耐地泼去冷水大可不必。

长久以来,就像为什么13亿人找不出11个“能踢球”的一样,为什么13亿人出不了如比尔·盖茨、乔布斯般“能创业”的人才,也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大问号。

依笔者看,这其间不在于个体智力的高低差异,而是时势使然。可以料想,假若没有包容、开放、理解的创业环境,乔布斯们即便有再好的机遇与资源,也很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呼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而允许休学创业,本质上相当于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包容创业创新的大胆试错,从长远看,此举也可看作是全面激活社会活力的领域性尝试,而不再是狭隘的“就业指导”。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业之路道阻且长,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磕磕绊绊在所难免,是冷眼旁观还是雪中送炭,答案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孟宪强(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