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黄志凌:中期经济增长应该保持在7%(2)

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经济基础已经逐渐形成

2012年以来,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与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基础性良好变化。

首先,经济增速回调过程中就业水平不降反增,表明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随着GDP增速放缓,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稳定在4.05%-4.1%狭小区间内,就业对增长放缓容忍度提高。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正由制造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转型,而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制造业。事实上,随着结构调整加强,中国就业弹性在增加。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约为150万,新增1000万就业只需6.7%的经济增速。

其次,企业盈利并未随GDP增速下降出现大面积亏损,表明微观经济基础开始改变。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亏损面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而出现明显上扬,企业盈利趋于稳定。2014年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稳定,月份累计增速基本维持在10%左右,同样未随经济增速放缓而快速下降。

第三,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效率提高的趋势不断被确认。近年来,中国工业占比开始持续下降,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2013年,GDP中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工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2%,已经超过工业46.5%的贡献率。与此同时,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突破。数据显示,2014年前8个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2%和11.2%,远高于8.5%的制造业平均增速。而工业领域能耗高、产能过剩严重的黑色金属、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调控行业增速快速回落。

基于当前经济增速回落的主导因素不是简单的总量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的总体判断,宏观调控不再寄望于通过“放水”、“刺激”等总量需求管理手段拉高经济增速,而是把重点转向激发市场活力、疏导消费需求、加强有效供给等结构管理政策上来,加快行政、财税、金融、投资、国企、户籍、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巨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未来3年-5年内中国经济增长策略

经济增长进入变轨期后,经济下行的惯性压力与发展潜力的不断积累同时并存,经济发展策略预计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未来3年-5年内,尽管努力扩大需求、保持适度经济增速仍会作为宏观经济策略的基本取向,但策略重点将进一步明确,不断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带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挖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纵深,加快核心领域市场化改革,确保经济平稳过渡并为中长期经济发展蓄力。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