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中期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7%-8%的区间,而且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经济基础已经逐渐形成。未来3-5年内,经济发展策略重点将进一步明确,不断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带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挖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纵深,加快核心领域市场化改革,确保经济平稳过渡并为中长期经济发展蓄力。
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之前,中国经济增速不应该低于6%
通过对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轨迹的分析发现,经济运行呈现出一些基础性变化,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新的轨道。
数据分析显示,2002年-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时间长达24个季度。其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动,中国GDP增长在2008年-2011年间也经历了较大波动。但从2012年一季度至2014年三季度,GDP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7%-8%的区间之内,中国经济增速的轨道已发生明显转换,从连续上升、大幅波动进入较为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经济增速放缓符合自然规律。但如果对比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难发现经济总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均水平,经济增长放缓一般都出现在成为高收入国家之后,因而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成为制约快速发展的因素。
从现实市场潜力分析,中国国内市场远未饱和,城市基础设施补课、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建设、制造业固定资产更新等方面的投资需求还很旺盛;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政策鼓励下,消费对拉动经济的影响继续提升;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全面启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增速也将获得一系列基础性支撑,短期也不可能跌落到6%以下。
一是动力支撑。中国人均收入仍较低,不仅与发达经济体相差甚远,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0.67万美元,同期美国为5.3万美元,欧元区为3.82万美元,日本为3.77万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1.03万美元。经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完善经济结构为核心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十分强劲。
二是城镇化支撑。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当前城镇人口比重在54%左右,距美欧日等城镇化水平超过80%的国家还有很大距离,中国未来6年内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投资仍将会保持较高速增长。
三是财政金融政策回旋空间较大。从政策目标和调控手段来看,一是宏观调控目标采用弹性区间方式,避免了过去为实现绝对计划目标频繁采取短期调控措施;二是当前大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处于历史较高位,有进一步调整的宽松空间;三是中国财政赤字、债务余额占GDP比例分别远低于3%、60%的国际安全警戒线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空间较大;四是税收、财政支出的结构性调整与变化趋势,将继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五是价格水平较低,特别是PPI水平长期负增长,成为政策宽松取向的基础性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