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美媒:富人为何比穷人爱结婚?或因经济基础牢固(2)

并非巧合的是,我们发现,年轻的专业人士当中,结婚比例也较高,尽管他们可能会将婚礼推迟到事业开启之后。

在我们已经转型的经济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参与者:男女双方可以获得两份收入,为婚姻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在仅有高中学历的人群中,已婚人士的比例出现了下降。他们卡在了劳动力市场的夹层中,如今已经找不到祖辈那种稳定而薪水体面、可以支撑婚姻的工作了。

因此,人口普查数据所证明的,是经济不平等与结婚率不平等之间的有力联系。自1880年以来,结婚率差距和收入差距一直存在关联。在工资水平差距更大的时代,结婚率的差距也会更显著。

在二战后繁荣的年份中,贫富差距水平低而稳定,结婚率也相差不大,所有群体中的已婚者比例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当然,经济差距和结婚率差距的变动趋于一致,并不能证明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不过,在看到人口普查的数据之后,很难相信就业市场的状况与中产阶级、工薪阶层和穷人之间的结婚率差距无关。毫无疑问的是,没人会认为,在第一次镀金时代,结婚率的巨大差异是男性不愿意努力工作造成的。恰恰相反,他们工作的时间很长,工资水平却非常低,常常要让家中的男孩去卖报纸、女孩去别人家里当佣人,才能维持生计。

此外,人们常常把穷人中产生的差距归咎于政府的社会福利项目,比如单亲家庭的现金补贴、失业救济和食品券。但这些福利项目是从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因此在那之前半个世纪的结婚率差距,并不是由此造成的。

不过,尽管文化变革并不是决定阶级之间结婚率差距的主要因素,但它却影响着未婚人士的生活状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单身男女很少同居,几乎没人未婚生子。反对婚前同居和生子的社会规范十分强大。

而过去几代人的时间里,这些规范已经弱化。如今,未婚男女同居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们也广泛认为未婚生子是可以接受的。与19世纪末的人不同,今天工薪阶层的年轻人当中,许多人应对结婚难的办法是,找个伴侣同居,不结婚就生育。如果关于家庭的社会规范一成不变,就不会出现这种趋势,即使近年来收入不平等出现加剧。

文化变革当然也是如今结婚率差距的一个因素。但如果说没有大学文凭的年轻男性不结婚是因为他们太懒,就把问题简单化了。真正的原因是,在我们不平等的经济里,那种让他们不再无所事事的就业机会,已经变得十分稀少。

(原标题:美媒:富人为何比穷人爱结婚?或因经济基础牢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昭(实习)]
标签: 富人   穷人   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