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多边战略性合作平台的陆续搭建,令西方本就敏感的神经愈发绷紧。
无论是7月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还是上月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乃至将付诸实施的“一路一带”战略,以及亚太自贸区(FTAAP)计划,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与资本强国来看,都可归结对美国主导的机制化金融与贸易体系的挑战。而国际舆论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炒作,实际上是将中国提前推向与美国战略竞争的最前沿。
作为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一部分,中国通过建设性措施向全球性产业与资本强国迈进是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延伸。如今,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正在改变世人对中国制造业以OEM为主要特征的一贯看法,而华为等中国创新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则是中国企业赢得国际尊重的重要参照系。美国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接纳,表明中国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有所作为。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金砖银行以及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将来有可能建立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储备货币组合,如果人民币能成为金砖银行的货币资本,结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10月24日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会显著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助于消化中国的巨大产能。这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不愿意一直待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框架内,并积极构建全球性经济与金融秩序。
的确,在向发达经济经济体一路追赶了35年后,现在已到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呈现中国发展样本的时候了,到了向国际社会拿出中国对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改革的具体机制设计与相关主张的时候了。从全球性大国的生命周期来看,美国在统治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长达70年之后,基于内生性衰退因素和全球经济竞争的外部挤压,正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衰退轨道。早已力量使用过度的美国,今天既无绝对实力也无真实意愿对美元的发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的1945年,美国的经济规模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45%。美国的黄金储备高达21770吨,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68年后的2013年,美国尽管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已降至22.69%,而金砖五国的经济总量已达美国的93%,其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就达到美国的54.6%。中国还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外储大国与贸易大国。2013年美国的黄金储备是8133吨。显然仅凭这点家当,是很难确保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