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从历届三中全会看非公经济转型之路

——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历届三中全会改革新政中,都有所有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都会有关于非公经济的理论创新。通过回顾历届三中全会,我们可以勾勒出非公经济发展的大体路径。三中全会的改革新政是如何影响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进程的?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让一部分人先富”的口号成就了今天的民企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共产党35年来召开了七次三中全会,其中均涉及所有制的理论,您认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哪些提法?

辜胜阻:35年来中共召开了七次三中全会,我认为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的有三次,一次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观点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吹响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新号角;第二次是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并指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突破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最初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进体制外的市场化改革。这个理念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回到35年前看,那是一个“财富越多越资本主义”的时代,是一个农民养三只鸭是社会主义,养四只鸭就是资本主义,连农民的自留地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突破,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今天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崛起。

我们知道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时候还在提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曾一度低迷。直到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改革的信心重新被提振。1993年召开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该如何构建,成为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题。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具有里程碑意义。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其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具有牵引作用的,经济改革内容的篇幅相当大。

历次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也都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当时必须靠个体经济来解决就业问题。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忧虑担忧允许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权宜之计”,等到企业“长大了”会不会存在“共产”的问题,因此提出“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的十五大把非公有制经济定义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7年的十七大提出了“两个平等”,就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012年的十八大把“两个平等”上升为“三个平等”,提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在当前非常有现实针对性,十分重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三中全会   非公经济   辜胜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