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公开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生命线
“改革要能成功,需要得到人民的拥护,混合所有制包括国资国企改革,有一个生命线就是要公平、公正、公开。”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华生表示,“世纪初的那次MBO(管理人收购)的改革,受到了大家的批评。作为国资委,对外要讲究公开、公平,要让大家都有平等的机会;对内就是要坚持一个价格,不能说内部人入股时是一个特殊的价格,这个价格只对员工、只对管理层,那就是抢国家的资产。卡住了这个标准,以什么价格卖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别人不要我要,那就没有问题。”
例如不久前中信国安的改革估值过低,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就是因为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国企是全民的资产,要卖得明明白白,所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公开、公平、公正,引入外部资金时要让大家都有机会,不光是跟企业有关系的少数人有机会。在华生看来,如果沿着中信国安这条路改下去,这次改革一定是惨败,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
J·赫尔曼的研究表明,转轨过程中的某些改革如果不重视社会公平性,将使少部分人得到不当暴利而某些群体受到严重损害,改革进程本身也将受到威胁。
“在国企改革时要记住它是全民的资产,因此要更多地考虑普通老百姓、普通投资者参与的机会。如果改革从国家寡头变成社会寡头,每天报纸上看到的都是福布斯排行榜前100名的人搞混合所有制改革,全国的老百姓什么感觉?”华生说:“这种盛宴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不成了大佬的分配?英国国企改革,国有资产要卖的时候分成200镑一份,全国人民都有权利参与。如果我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都搞成50亿才能进来的门槛,不是专门给垄断寡头创造的机会吗?”
在华生看来,生命线要是把持错了,国资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自掘坟墓。
郑新立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内要允许员工持股,包括核心层持股、骨干层持股和老员工持股。核心层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骨干层包括二级公司的经理、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大概有二、三百人必须要持股,还有老员工的持股。一个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公司,真正的凝聚力在于核心层、骨干层,而且核心层、骨干层在任期内,或者离任后的五年内不允许出售股份,给他们戴上一个金手铐,这是企业办成百年老店的真正诀窍。比如华为公司,17万人现在有7万人持股,内蒙古的伊泰集团是员工持股,浙江的顺易集团也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真正的激励是股权制。
在华生看来,混合所有制最理想的状态是完全市场化、资本化的形式,就是没有明显的控股股东。例如美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包括微软,比尔·盖茨的股份只有百分之几,谁是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可能是保险基金,也可能是一个大学的基金会,这才是真正的混合。混合经济的理想形态是没有明显的控股股东,是现代的互相制约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