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推进外宣翻译工作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摘要】国际话语权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逐渐显露,维护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捍卫国家权力变得日益重要。文章从介绍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定义开始,阐述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和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提出了外宣翻译在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外宣翻译 国际话语权 路径 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在今天多维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日趋频繁与活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问题已成为普遍共识。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主宰着国际话语权,不时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要想成功崛起,发出世纪强音,就必须争夺国际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对外宣传任重而道远。

国际话语权概述

要厘清国际话语权的含义,得从话语的基本概念开始。话语是一种关于语言传达和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借助于语言、含义、符号等形式在言说者和受话人之间进行意义交流话语。①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密切相关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权属于传播学概念,是一种说话的资格和权利,通过语言来运用和体现权力,也即舆论的主导力,往往体现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传媒等领域,目的在于争取地位和最大权益。国际话语权则是一国或国际组织在国际范围内控制舆论的权力。

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观点就是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平台,传递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渗透,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最终维护其根本利益。国际话语权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逐渐显露,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它关系到资本、技术等在全球内的利益分配。因此维护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利益获得变得日益重要。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意志力的体现,同时通过话语传播,影响舆论,塑造国家形象,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个国家国际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和观念能否为国际社会接受,能否在国际舆论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和影响力的大小。②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不均衡发展,不同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也是不平等的。西方世界,主要是欧美等国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地位,甚至是霸权地位。而中东、非洲国家则处于弱势地位。西方国家利用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技术大肆渗透其政治意识形态,抢占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有利地位。它们利用有利的传播媒体优势,将本国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些传播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不肯如实反映问题,总以偏概全或扭曲事实,刻意影响其他国家的理解与判断,从而造出于己有利的声势。

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

话语在构建社会事实,构建思想,构建人的身份,甚至组织和国家的身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③对一个人来说,拥有话语权意味着他(她)的声音能够得到有效传达,受众更容易接受他(她)的观点或提议。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国际话语权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声音被倾听,国家的文化得到了认同,国家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在国际交往中,国际话语权是有效实现一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相互交织的经济和政治斗争中,为了解决好利益冲突,加强国家间的顺利合作,各国需要通过特定的话语平台进行沟通和协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通过掌握话语权来维护并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具有主动话语权的国家往往通过掌控的国际组织,设置于己有利的国际话题,占据国际话语权的有利地位,影响并操控国际舆论,尽可能地把自己国家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当今国际社会中,西方国家的强势国际话语权依然存在。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竭力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强盛。西方国家要压制中国的发展,就先制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声势。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授权下,西方媒体的恶意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不确定论,歪曲中国形象等,陷中国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压制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正面形象。而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担着世界大国的责任与义务,面对冲突和矛盾时主持正义,坚决维护世界稳定,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要崛起,实现国家的振兴与富强,就必须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大国,一旦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能影响国际舆论的走向,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动作用,发出中国的时代强音,重振中华雄风,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扭转话语弱势的不利地位,是我国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话语的提升不仅能够提升国家形象,也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因此,掌握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意义重大。随着国际传播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也越演越烈。如何打好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国必须做好打艰苦仗、打长期仗的充分准备。

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过程中外宣翻译的现状及作用

外宣翻译的现状。实质上,我国的“对外宣传”其实是“对外传播”。但因“外宣”已是约定俗成,本文仍采用外宣这一说法。外宣翻译就是译者把大量的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的中文外宣材料准确、严谨而简洁地用外语表达,通过主要媒介向世界各国发表和传播以满足国外受众特定需求、树立和维护正确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推动和促进社会、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我国的对外传播是指对中国情况的一般介绍,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外宣翻译工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成功举办多次国际盛会,接待数十万外国游客;中央多次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收效甚大;政府开展加强双语标识语翻译活动,努力消除标识语的不规范现象;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城市双语网站;旅游景区的宣传册发行双语版等等。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对外传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较大城市的外宣工作具有优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进行的较为全面,而中小城市的外宣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尚处于起步阶段。最糟糕的是,我国的外宣往往采用中国式的宣传模式,即强调发言人与听众是上下级关系,措辞生硬,不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这不利于外宣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我国对外传播使用的语言绝大部分是英语,汉英翻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外传播中的翻译质量还不尽人意,有的甚至存在着严重错误,有待改善和进一步提高。

外宣翻译的作用。全球化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凸显了外宣翻译的重大作用,它给外宣翻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给外宣翻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不乏有志之士为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努力着,但相对于我国浩瀚的文化海洋,显得那么身单力薄,依然出现了“文化贸易逆差”这样的现象。另外,世界不少地区对中国缺乏了解,部分民众对我国的印象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背景,断章取义,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故意传播有关我国消极的信息,极力歪曲中国形象。因此,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必须靠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来进行,外宣翻译译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国家形象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严重失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拥有较强的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一方面综合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才会关注自己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才拥有较强的话语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随着中国的日渐崛起,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总想方设法阻挡中国发展的脚步,破坏中国的形象,损害中国的利益,如渲造出中国威胁论,试图干扰中国的内部事务,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等,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以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内关系到对国内民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外则关系到在国际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极为重要,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渐被世界所了解。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传递关于中国的客观信息,同时需要向世界解释中国的理念、原则和政策。在此过程中,外宣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肩负着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及新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介绍给国外等责任。对整个国家来说,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外资的投入和国际事务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将近三百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和欧洲居多),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宣传,是中国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展示。通过在海外建立汉语学校来传播中国文化是提高中国话语权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强大的国际宣传来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正面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国家间的形象认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就必然由别人任意表达。恰当的外宣翻译能够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制造一个积极的舆论环境,赢得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必须制定外宣工作的长远规划,创新对外宣传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提升外宣的国际传播效果,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争取更多的话语主动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话语权   中国   工作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