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林伯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能源体制改革创造良机(2)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评估体系。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具有行政命令性强、可监控性差的特点,实际操作起来不容易,只有解决如何监测地方政府对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的问题,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才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需要有一个中期考评机制,以避免到“十二五”期末地方政府为完成任务而采取强制性减少能源使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就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必须评估。如果需求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可能导致能源价格上涨。能源的平稳运行和持续稳定供应将面临挑战。一旦实施能源供应总量控制,能源供求关系可能失衡,进而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对通胀产生压力。在老百姓日益关注油价、电价、水价等价格的情况下,政府要考虑如何解决能源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问题。

能源供需宽松有利于能源改革

近三十年GDP增长和一次能源增长的关系是1比0.6以上;而近十年下降到1比0.5以上;预测未来十年可能进一步下降到1比0.4以上。中国能源需求增速下降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既影响经济增长,又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和能源消费增长放缓除了对国内的影响,也将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

近年全球能源供需状况和供应格局产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没有地缘政治的干扰,短期内能源供应将相对宽松,能源发展前沿话题和紧迫的研究方向或将回到能源改革。

历史经验表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供需偏紧的时期,很难进行能源改革,因为满足能源需求是第一重要。因此,能源市场供需相对宽松是能源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能源领域最需要革命的是能源管理体制,这可以作为判断能源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管理上是计划经济思维,以项目审批为主,能源企业主要以国企为主。目前看来,能源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大短板,常被视为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全可以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其中,两个最大的问题是国企垄断和所谓的价格“管制”。当前,能源行业整体国有化程度约为86%,而且这个比例不断增大,尤其是近十年,能源行业内国企一家独大,越做越大。虽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能源国企有满足快速需求增长的好处,但是,教科书上国企的种种问题,包括竞争力不够、效率相对低下、垄断寻租等等,都可能是长期能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目前政府的改革方向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但该混合所有制的效果有待观察。而且,能源国企本身是否也有诚意去推动该项改革?因此,能源领域需要革命性的举措。

能源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源总量控制给能源体制改革提供了比较好的时机和基本条件。毫无疑问,相对宽松的能源供需有利于能源体制和价格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现实中的贯彻和执行。⊙林伯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