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朱海斌:估测中国潜在增长率(2)

生产函数分析法可以克服以上缺陷。它是分析一个经济体潜在增长率的常用框架。这一方法的出发点是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具体而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的因素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人数、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通过估算一个国家的宏观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分析各个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通过对生产要素未来变动的预测来估算潜在增长率的未来变化。

估计宏观生产函数的因变量为GDP增长率,自变量为资本总量、就业人数和人力资本的增速。在估算资本总量中,我们假设1980年的资本总量为当年GDP的136%,每年资本折旧率为5%,每年投资增量则直接来自于国民经济统计支出法下的资本形成总额。此外,就业人数采用全部非农就业人口,人力资本采用人口调查中的平均入学年数。表1和图2显示我们估算的结果,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1991~2013年),资本投入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4个百分点(或40%的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GDP的平均贡献为2.5个百分点(25%贡献率)。相比之下,劳动力增加和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2个和1.2个百分点。

第二,表1显示中国经济在2006~201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超出潜在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而在2011~2013年则低于潜在增长率0.7个百分点。前者可能反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的经济增长反弹,而后者则反映了在2011年之后财政货币政策重新回归中性,以及政府出台措施整顿房地产、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过程中带来的经济下滑。

第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2010年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但是,我们发现,这并非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因素基本不变),也并非由于投资的调整导致(如果排除2009年这一特殊年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十年并无大的变化,在2012~2013年甚至略有上升)。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下滑。相比2006~2010年,过去三年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贡献平均下滑了1.5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