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王金南:让公众真正参与环境治理(2)

大气方面,目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以及颗粒物都是高位排放。国土酸雨面积从原来1/3左右降到10%左右。但是,中国二氧化硫从“十一五”才开始降,现在还有2200万吨,氮氧化物光“十一五”增长了36%。

另外,生态功能不可恢复。最近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生态环境十年评估报告。从生态系统那些数量、指标角度来看,森林覆盖率等等这些指标有好的趋势,但真正从生态系统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说好还是比较难的。

环境问题引发了很多隐患,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危险,以及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而所有环境问题的产生,都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

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框架与创新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有四大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表述更加明确,其中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现在环境保护思考的角度可能会有所变化。

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现在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这不是污染治理的概念,并不能用传统的环境管理或环境管制方法去实现。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或者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我们强调的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更强调的是社会公众的参与,原来的治理体系大体上就是“猫”跟“老鼠”的关系,现在有新的参与者参与进来,要构成一个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相应的,我认为,《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四大管理体制,顶级的层面是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其中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都得落实好。第二个体制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这里面说一件事一个部门管,我的理解这个事情现在不是很清晰。有人理解,能不能把国资委改造成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既管经济资产,又管自然资产。第三个是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我们这个体制现在是散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第四个是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和讨论这项体制的改革。

根据《决定》,我们还要建立四项空间管控制度,建立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体系,把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给划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落实主体功能区。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但是落实起来比较难,因为现在各地开发冲突还是比较大。在前面两个基础上,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从大的方面应该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红线制度,这个是反过来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一个底线的控制。再一个就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管理制度,像环境容量等等,这是四项空间的管控制度。关键是要把这些制度“落地”。

《决定》提出来可以建立六项市场激励制度,第一项是自然资源价格生态化。第二个是环境资源税费改革,包括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环境税引入等。第三个是生态补偿制度化。现在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建立了生态补偿,但有待规范完善和提高。第四个是生态型资源市场化。第五个是容量型环境市场化,比如说排污市场是基于环境容量这个概念,碳排放市场等等。第六个是环境治理市场化的问题和第三方治理的模式。

根据《决定》,应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四项制衡制度,包括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这是最基本的制度。第二项是对企业层面上的排污许可证。第三是建立损害赔偿制度,这个制度现在正在比较大步伐地推进。第四个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其中,信息公开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目前所做的信息公开是环境质量的信息公开,现在已经走到最关键的步骤,即把污染源的信息公开,这才是公众真正参与环境监督重要的渠道,让我们大家知道现实状况是什么样的,知道了以后才会对污染源进行监督。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