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汪同三:通过创新宏观调控适应新常态(3)

如何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为什么加强宏观调控,为什么对宏观调控要创新?

汪同三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现在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的内升动力尚待增强。李克强在会见外宾的时候讲到,中国经济有稳定发展的基础,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但是还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现在宏观经济一个大的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

工业增加值反映实体经济增长的情况,2013年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7%,比2012年降低0.3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19.6%,这个数字比2012年的投资增长下降了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反映实体经济状况,制造业投资2013年增长18.5%,这个数字比2012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创2000年以来最低。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比2012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2012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5%,比2012年的数据下降了0.6个百分点。同样,财政收入2013年增长10.1%,这个数字比2012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低2个多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投资、消费、工业生产还有经济增长,同比增速和去年相比都在下降。

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同样不乐观,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比2012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进出口的贡献率继续下降到负的4.4%。资本形成的贡献上升到54.4%,比上一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CPI近年一直保持2%、3%上涨速度,但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20多个月呈负增长,CPI和PPI之间出现了一个剪刀差。CPI和PPI的背离显示出实体经济增长的困难,暗含产能过剩的问题。

汪同三说,之所以当前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从短期来看有三个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长速度的较大幅度降低,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大,克服这些影响的冲击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在特殊时期针对特殊问题的政策措施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一定时期内消化这些影响也会带来经济下行压力。

长期因素则主要有四个:

第一,不能再单纯追求高速度,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增速、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多目标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是各方面均累积和沉淀下矛盾和问题,不能再单纯地追求高速度,必须实现一个多目标的发展。小康社会、中国梦,就是对这个多目标的概括。由于经济发展是实现多目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多目标发展经济增长就要减速。第二,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供给相对宽裕的局面不复存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第三,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减缓,资本形成率以及全要素增长率有所趋降。结构调整要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业,现在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低于第二产业的,所以这样一种结构的调整也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第四,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也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

此外,从长期因素来看,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很多发达国家意识到存在服务业过度发展、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试图实现再工业化,加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得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环境日益严峻,也对我国经济形成较长期的下行影响。

从长期因素来看,现阶段出现经济下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能够也不应该去阻止,因此必须要积极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档降速的现实,把握这样一个机会,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步伐。在应对短期或者说周期波动的宏观调控日常工作中,则要有所作为,克服困难,顺时而动,设法把下行压力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汪同三说,近年来多位领导谈到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适应新常态,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意义有以下几条:

第一,明确调控区间的数量界限,极大加强调控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透明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可预期性。第二,明确把保障就业放到更加重要更加优化的位置,只要就业水平有保障,增长的下限和物价的上限可以有一定弹性。第三,短期宏观调控要围绕长期目标实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中时,宏观调控更多考虑的是长期目标实现的问题。第四,保持定力,沉着应对,针对具体问题出台综合施策,兼顾宏观微观,更加注重微观,精准发力,有效降低政策成本,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第五,在宏观调控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更坚定地把应该由市场解决和能够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宏观调控   汪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