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程告诉记者,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投入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过去很多镇区规划时没考虑到林场,基础设施“先天贫血”。“最典型的就是‘村村通’工程没包括林场,现在各林场到镇区的路80%仍是土路。林场一直处于夹缝地带,既没有被纳入当地政府的规划,企业更没有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京煤集团同样面临着棚改资金平衡难题。“京煤的棚改没收职工什么钱,但企业却欠了30多亿元的贷款和债务,怎么平衡呢?”孙德刚说,京煤集团的自有土地较多,通过与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反复沟通协商,在进行商品房开发建设时的土地溢价部分政府返还给京煤集团弥补棚改的“窟窿”。
但让孙德刚担心的是,这项京煤集团获得的“特殊政策”却一直没有“砸实”,“如果得不到土地溢价,这30亿还真不知道怎么还”。
因企制宜探寻“特别”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工矿、林区和垦区棚改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基层管理者建议,制定更多“特别”解决方案。
“共性问题依旧,个性问题突出”,这是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人士对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改最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建议因企制宜。
一方面,对确实存在困难的企业,摸清情况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关人士建议在棚改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的情况下,对数量不大的“最难啃的骨头”,可以尝试“一企一策”专门进行分析研究,搞些“特殊政策”给予“特殊支持”。
而对于企业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投入较大的难题,建议国家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补助资金,一方面减轻企业下阶段改造中的资金负担,同时弥补前期形成的资金“窟窿”。
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企制宜,为企业转型升级“开方子”。有关专家认为,只解决了住房问题,如果企业开支都困难,企业哪有动力研究棚改。因此,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棚改绝不是简单的盖房子,棚改应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区域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企业的兴旺发达,才能防止棚改后的居民区沦为新的棚户区。“京煤集团这十年发展的好才敢积极参与棚改,要是在十年前,无房户还好几千呢,哪敢想棚改。”孙德刚说。
同时,地方政府应在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棚改中配建一部分租赁型保障房,切实将极少部分确实“上不起楼”的困难家庭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张继程说:“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的差不多了,下一步主要是生活困难的散户,多数是因病等失去劳动能力的,确实拿不出钱‘上楼’。对于这个极少部分最需要帮助、最弱势的群体来说,廉租房等租赁型保障房是最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需将部分国有工矿棚改安置建设用地选址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建成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大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运行,而不是让安置房“孤零零”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