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北京市由企业承担的最大的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京煤集团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首批2000多户居民开始入住。而根据规划,京煤集团将投资30多亿元改造工矿棚户区54万平方米,使6200多户职工彻底告别低矮、潮湿、简陋、拥挤的房屋。
资金负担重越往前走“窟窿”越大
一位老国企基层干部说,老国企承担了过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政府的惠民政策越多,老国企需要配套的资金压力越大,负担越重,积极性越低。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因前期棚改资金投入过大,资金难以平衡的问题愈加明显。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2013至2017年将改造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90万户,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30万户,改造国有垦区危房80万户。
“棚改资金来自三块,即中央和省财政补助一块,企业自筹一块,个人承担一块。企业承担的主要在水、电、暖管网和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初步测算的投入是每平方米投入320至350元,累计到2013年,企业投入就达到9000万元。”三岔子林业局基建管理处处长胡洁算账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由于整理出来的土地根本没有商业开发价值,所以企业这些钱投进去就回不来了,成本全部沉没。
事实上,在一些矿区、林区,企业、个人资金在棚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吉林森工集团计划发展部部长张继程说,林区棚改资金来源采取“三三制”,每平方米政府、企业、个人分别出约500元。
与棚改等各项民生支出不断增加形成对比的是,由于三岔子林业局的木材采伐量不到过去一半,企业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刘风平说:“企业现在每年净利润才1000多万元,而棚改出现的9000万元的缺口我们只能用未来经营利润弥补,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
事实上,整个吉林森工集团的木材采伐量也从历史最高的360万立方米降到目前的54.4万立方米,仅为采伐量最高年份的七分之一。
像三岔子林业局一样,吉林森工集团所属的其他7个林业局也面临同样的“尴尬”:棚改必须得往前走,而越往前走,资金“窟窿”也越大。
截至2012年,吉林森工集团共完成5.76万户棚 改 项 目 , 基 础 设 施 配 套 资 金 垫 付8 .4亿 元 。“2013年后才有补贴这块配套钱,但企业已经垫付了这么大的资金,目前还在挂账。”张继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