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政府部门利益比较突出。站在自己部门利益上行使权力和责任,没有利益可图的事情就不作为,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个人利益法定化”。
其次,就是为了追求所谓部门安全、个人安全,不愿意作为。过去政府活动中请客送礼比较普遍,现在国家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人从反面吸取教训,认为“我不做就不会出事”。
“怠政”现象就是如此。“怠政”的原因有三:一是简政放权后,一些部门觉得权力下放、审批下放,没有利益可图,消极情绪渐长。二是根据八项规定,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就出现了消极怠工。三是改革中一些政府部门的利益得到了遏制,也导致有些官员不作为。
有效与有为同等重要
记者: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怎样做到既有效又有为?
汪玉凯: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也面临着这个难题。我们提出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一,开放市场,打破地区壁垒、行政壁垒,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第二,政府向市场放权,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创业。第三,改革国有企业,政府由主要管资产变成管资本,打破垄断。这三个方面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未来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为的政府,一是要建设和完善有效的市场,关键要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能够按照市场自身规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并通过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加以保障。二是要建设有效的政府,建设公平正义、廉洁有为的政府。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正义;其次在廉洁的前提下,让公权力为民众造福。一方面要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廉洁有为,这样才能构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简政放权要“管放平衡”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决定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简政放权这个度到底应该如何把握?
汪玉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不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是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要围绕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来推进简政放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