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上海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造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核心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海城投引进社会资本入股,是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重要案例。实践表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制,重点不在于是民企还是外企加入,而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着力点应该在于公司管理的市场化,以及公司的竞争力。

上海市国资委要求,今年一季度,上海各企业集团、委托监管单位和区县国资委,都要结合实际,完成改革工作方案。如今上海各家国企的改革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此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一个重点。

上海城投控股引入弘毅投资入股,成为上海此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第一个案例。

混合所有制带来什么?

改变国资一股独大,民资参与法人治理

上海城投控股是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此前的股份结构是母公司一股独大——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占比达56%,其余都是小股东。虽然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但其余股东小而散,除了国资,没有股东代表可以进入董事会,形成不了制衡,城投控股依然是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和管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弘毅注资城投控股之后,这个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上海城投总公司的股份由56%降为46%。弘毅占10%,成为第二大股东,并参与法人治理。因为弘毅的加入,董事会重新改选,弘毅在董事会占两席,一位担任董事,一位担任副董事长,在董事会有发言权。原先公司11名董事中,控股股东占6名,占绝对多数地位。现在,大股东、二股东的董事和代表小股东权益的独立董事分别有4名、2名和5名,一股独大的局面彻底改变。

此前,城投控股也不想国资独大铁板一块,有意引入投资者,实现国资减持,但减持面临股市震荡风险。最终,弘毅入股上海城投控股是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实现了股权转让,又没引起市场震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