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潜行 迟福林:要形成区域协调机制

当保定“副中心”的消息一夜传开时,京津冀三个字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3月,唐山被确定为“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副中心城市”;随后,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表态“通州是城市副中心”;4月9日,发改委宣布,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相关规划。

一时间,市场为之欢欣鼓舞——楼市躁动、概念股翻腾。而现实中,京津冀距离“一体化”还很远,更多、更深远的变革有待展开。

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提及京津冀一体化,明确要求,“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抓紧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面对高层定调、市场热议,京津冀这块与长三角、珠三角齐名的经济圈土地将如何发展?一体化又将给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带来怎样的改变?上证报记者连续走访保定、廊坊多地,采访多位业内专家,试图探寻京津冀一体化的最新变化。

一体化破题

“目前发改委地区司正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京津冀发展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程序后,应该会按期出台。”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不久前的表态曾令外界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关注度骤增。

而25日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无疑将推动这一区域的发展进入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范畴。

实际上,与上海自贸区一样,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道“大考题”。某种程度上,这两大问题就像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改革开放考题的A卷和B卷。其中,A卷——上海自贸区侧重的是向外改革开放;B卷——京津冀一体化则侧重向内开放。当然,这两大考题目前都还处在解题阶段,尚没有标准答案。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