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国企改革可吸取的国外10条经验(3)

核心提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企业改革先是向私有化转变,后又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转向了强调政府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8、结构转换,产业升级

国企改革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最重要的就在于完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新加坡是全球国有企业效益最好的国家之一,这与新加坡政府利用高技术与市场机制改造国有企业不无关系。我们要明确地强化对高技术部门国有企业的改造支持,并以高技术改造来带动一般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之实现结构转换及产业升级;强调国家控股,尤其对高新技术部门国有企业的股份实行绝对控制,可以仿照新加坡标准,规定国家控股不低于30%。其中个人不得拥有该类型国有企业5%以上的控股权,外国投资者的持股不得超过总额的15%。

9、切开国资委与企业的联系,切开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联系

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国企管理模式之一,我们的国资监管改革要善于用好“两把刀”,一是切开国资委与企业的联系,一是切开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联系。根据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派出董事会成员,仿照公务员管理,总经理则完全从市场聘任。国资委用好“两把刀”,不取决于办法,而取决于决心。只有切断脐带,新生的市场型企业才能脱离母体。按照现行管理制度,国有企业领导人既享受行政级别的党政干部待遇,同时又可以拿到市场化的所谓职业经理人的高薪待遇。这种不合理现象,应该结束了。

10、明确国有企业市场民营化的比例

衡量混合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标准,从根本上说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将其中的生产力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国有企业应逐步确立自身的市场标准:即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同时,这也可以作为衡量是否“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及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具体标准。在考虑主导地位时,可以参考法国的“金股”概念,国家不管占股多少,均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