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企业改革先是向私有化转变,后又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转向了强调政府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大体经历了从私人企业为主向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转变的发展格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1、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最早揭开国企改革的盖子,相当理智地采用了“化大为小”、“区别对待”的企业改革方案——对亏损的大企业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小公司;整个划分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中国的国企按功能应分为公益性、保障性和盈利性企业三类。现在国资委管理的113家央企,要逐一明确其存在的意义、必要性和法律基础,从而具体界定每家央企的使命。下一步改革受民营化冲击最大的应该是78家盈利性国企。
2、以亏损中小型国企为突破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首先要将竞争性领域里亏损的中小国企作为突破口,实行财产民营化或经营民营化。对承担社会功能的公共服务型国企,也可以引入一定比例的民营经济,参与竞争,刺激国企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日本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经验是国有民营,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