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政策解读 > 正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量化解读:中国进入“市民化”时代(3)

首部国家级城镇化规划历时三年终出台

核心提示: 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是变农业转移人口为市民,并且让他们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市民化。

首次给出约束性指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化的“三个1亿人”问题是亮点之一,这是国家首次将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具体化。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规划首次给予了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规划还从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三个方面设定了16个分指标。比如,要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重达到99%,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达60%等。

徐宪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各个城市会因地制宜、差异化地来执行相关指标,比如,各类城市的落户政策就有所不同,“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省会城市,有地级市,还有县城,而我们的规划就明确提出,各类城镇要因地制宜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具体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规划能否落地,魏后凯认为,关键是采取哪些配套措施。“未来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规划的实现,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改革要一项项推进,配套措施要一项项出台”。

肖金成认为,有了这些指标,未来就要按照这个指标对各个城市进行监督检查,如果达不到城市的人口规模,那就要在用地上进行限制,再比如农民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方面要达到指标可能需要一个时间段,那可以对各个城市的进程进行比较,对外公布,然后,每年给城市确定一个具体指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量化解读

规划

“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二者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

肖金成:到2020年还有6年时间,而现在我们的城镇化率是53.7%,与目标的差距是6个多点,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每年城镇化率要增长1个百分点。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口达到14亿人,则每年转移的农业人口是1300万~1400万,这个指标是稳妥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20年提高到45%,这意味着每年要解决1500万人的市民化问题,关键是转移人口的落户。现在的困难是大城市要控制人口,但农民不太愿意去小城镇落户,这就形成一个矛盾。

魏后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有意义。2020年能否实现4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关键看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程度、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能不能跟上。目前,我国已经有15个省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4省份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但原来户籍人口和新纳入户籍人口的标准还存在差距,其背后公共服务还是原来的状况。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