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央企总部去哪儿引热议 首钢称自己只是特例(2)

央企去哪儿?

对于央企总部到底该不该迁离北京的争论,凤凰网近期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有63407人参与了此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0.42%的人认为北京最应先疏解的企业是央企总部,30.69%的人认为,化工等“三高”企业和制造企业应迁出北京。57.33%的人认为,央企总部迁出北京能够减少人口压力。35.55%的人认为,非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央企总部可以迁出。而认为央企总部就应该留在首都的仅有5.07%。

企业总部的搬迁是大势所趋,能够缓解北京的压力,并带动落后区域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对记者表示,央企外迁是一件复杂的工程,跟首钢搬迁不是一个道理。首钢是从总公司到生产车间都在北京,其搬迁是主要是由于空气污染,目前在北京的央企总部绝大多数是企业的研发和行政决策中心,其搬迁纯粹是为了塑造北京的城市功能,因此不能把首钢的搬迁与其它央企总部的搬迁等同。

刘瑞认为,从根本上来解决北京的问题,行政中心的搬迁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根据国际经验,首都的功能调整首先是政府行政功能的转移,然后才是商业功能的分流,否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比较高的搬迁行为。

“企业外迁实际上不应叫外迁应该叫转移,北京产业转移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已经到了必须做的时间节点。”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陈智国对记者表示,从企业的意愿来看,基于成本的选择,传统产业、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环保类产业为寻求更低成本需求,有转移的意愿,而特色资源产业,如新能源企业更愿意接近原料产地,基于企业主动布局的因素,也会考虑迁移。

“在转移过程中应转变一个观念,京津冀不是分蛋糕,而是把蛋糕做大。”陈智国表示,从国家层面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三个增长点,但京津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以经济规模为导向,而是以创新为导向,应该创造环境催生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这就要靠三地发挥比较优势,北京拿出国际平台、天津拿出配套优势、河北拿出成本优势,三地联手,创造最有的创新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定位和规划,要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应做好理性安排。转移企业应做前端需求调研,政府来帮助协调,要解决好政府税收问题,利益博弈问题,这样企业才没有后顾之忧。另外,要尽量帮助当地政府营造一个跟中关村类似的企业环境,包括金融、服务、财税、行政效率等问题。

“造好梧桐树,才能让鸟飞过来。”一位从事招商引资的人士表示,目前保定、承德、张家口、廊坊、武清还有东丽,都专门成立了小组,研究怎么造好这个“鸟笼子”,在基础设施、配套政策、产业的微配套等方面建设京津一体化的产业新城,承接北京技术人才和企业转移。

在转移过程当中,政府要帮助企业升级,帮助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应该做的。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杉同时认为,央企总部搬迁,应该作为经济战略来探讨,不能局限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北京央企集中更多出于政治因素,应将央企分类转移到产业相关集中地区,如将中石油迁到大庆,将中石化迁到兰州,让其保留石油企业根脉,也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央企总部   首钢   特例   央企总部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