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熊焰:互联网金融搅局人还是互补者?

2013年这一“互联网金融元年”刚刚过去没多久,被看作是标志性产品的“余额宝”就受到“取缔”、“封杀”等一系列市场传言的困扰。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互联网金融是热门话题,并首次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业态,已让整个中国金融业感受到了它巨大的冲击力所在。

应该说,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到的“搅局人”确实对整个中国金融生态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但到底应如何看待它的产生?它真的会颠覆中国金融业,还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种有益补充?市场各方对此极其关注并争论不休。历史告诉我们:以技术引导的产业变革,往往始于挑战,终于融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帕累托改进。互联网金融其实也是如此。

(一)“金融压抑”的搅局者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速度是惊人的,其原因既有技术性的,也有中国固有的金融压抑和金融产品供给不亲民导致的爆发性增长。

技术进步是互联网金融崛起的首要因素,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对金融服务领域的自然渗透。过去十多年来,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黏性在逐步增强,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经过发展与积累,完成了对大数据、网络渠道的布局,其借助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大规模普及、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变革潮流,已可以为用户提供日益精细化、定制化的服务,而金融作为现代人生活中诸多的必需服务之一,很自然就成为互联网企业涉足的目标。这些互联网企业一旦踏入金融服务领域,凭借着速度快、可视性、界面友好等多种优势,自然会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结果不言而喻,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在传统金融领地中攻城略地、纵横驰骋,无往不利。可见,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自然现象。

其次是金融压抑的呼应性反抗。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于金融领域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制政策,从而产生了严重的金融压抑和国企对金融资源的垄断。金融市场流动性弱,金融资源成为一种“高大上”的东西,所能覆盖的企业或人群均处于经济结构的上层。而处于塔基位置的广大中小企业、平民百姓,能享受到的金融资源极为有限,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天然具有亲民、人性、友好界面并极其重视用户体验的市场化互联网企业的崛起,配合着长期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宛如在干草上丢下一粒小小的火种,引发了燎原之势。

这也解释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反而比不上中国快的原因所在。欧美国家由于其资本市场本身已非常完善,金融竞争足够充分,金融资源能够真正渗透到市场中的各个基础细胞体中去,这就给新崛起的互联网金融业态企业并未留下太大的渗入空间,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些地方没有发展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也恰恰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当今经济产业领域中,中国能做到全球领导者地位的还真不多,尤其是金融领域,我们相比欧美是落后的,但此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却给了中国一次充当全球“领头羊”的机会。

(二)传统金融业的互补者

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间并非颠覆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互联网金融业态所服务的对象,其特点是海量、小微、草根、低端,这与中国传统金融服务的“高大上”产业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国的股市是服务两、三千家最顶端的企业,而阿里或人人贷所服务的却是百万家个体企业,二者的关系就像大学与幼儿园一样,服务的对象不在同一层次。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