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中山探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密钥”

“劳动进城”、“身份进城”、“生活进城”和“心理进城”让广东中山成为全国中等城市城镇化质量排行榜第二名

编者按

中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期。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随之凸显:造城运动、失地农民、大城市病,等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时不我待。

自本期开始,《中国经济周刊》特开设“新型城镇化实践样本”栏目,通过报道各地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寻找让每个人记得住乡愁、照得到阳光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对于中山这样一座外来人口占比近半的沿海移民城市而言,“慈善万人行”成了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新移民融入主流文化社会提供情感表达的平台。CFP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德炳 邹锡兰 见习记者 劳佳迪 | 广东中山报道

2月14日(元宵节),珠江口西岸,中山市。南北向的兴中道上,由170多个方阵、近两万人组成的巡游方队穿梭于大王椰子树的婆娑树影下。尽管串钱柳和紫荆的花期未至,也有零星早熟的骨朵吐露出红色,似为传承27年的“慈善万人行”助兴。

巡游的尾声,方队转折进入孙文东路,身影渐渐融入落日的余晖中。某种意义而言,这条路正是这座城市近代以降经济勃兴的密码之一。

民国以前,孙文东路并不存在,中山还以香山之名幽居边陲。1921年,时任县长吴铁城大胆拆墙筑路,打通商贸,它才与其他八条新修要道一起奠定了城市骨架,成就了后来“小香港”乃至“广东四小虎之一”之誉的繁华。

地理的重合,恰是这场关于“慈善”的精神巡游贴合城市发展物质脉络的隐喻。去年两会期间,本刊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中山从286个城市样本里脱颖而出,位列第六,但超过许多大城市的排名亦令其陷入质疑。

“发展文明,非仅关于财富一方面,并负谋人民之幸福与安全”——连日实地采访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孙中山先生的这句名言即是“中山模式”最贴切的注脚。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