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盈利不容易
近期,包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等在内的房企大佬们纷纷表示,基于政府土地供应、人工成本、资金成本等诸多因素的考量,房企利润会持续放缓。
数据也证明如此。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132家房企总计实现营业收入3954亿元,同比增长36.9%;净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24.6%,净利润增幅远低于营业收入增幅,而在剔除亏损企业后,A股上市房企的净利润率为13.03%,创2008年以来新低。
而不断被推高的土地价格,或许将进一步挤压房企的利润空间。以上文提及的西局二期地块为例,北京万科副总经理肖劲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西局二期总建筑面积17.05万平方米,但不是全部都能够往外卖,剔除无偿还建、可售商业部分以及限价房部分,才是住宅,也就是17.05万里面仅剩11.48万住宅面积,因此很多人在计算商品住宅面积的时候,拿17.05万算也是不对的。”
而还建部分和商业部分,开发商要承担很多成本,在这两部分,每个开发商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还建部分对于开发商来说相当于没有拿到;另一方面,从商业部分考虑,未来售价估计越高可以分摊地价就越多,这部分每个开发商又不一样。肖劲表示,“这么加加减减才算出最后这6万多的楼面价,其实这里面开发商能盈利的地方只有纯商品房,并非那么容易。”
不难看出,对于拿高价地的房企有着自己的无奈。一位从事地产行业多年的人士对记者这样表示,开发商购地看的是前景,开发商不可能把自己的资金交付于往下走的市场。北京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发展水平、供求关系有着绝对优势。但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就会增大,地价也会往上走。
在他看来,近几年开发商利润一直呈现往下走的趋势,这个已经是现实。“这些拿地的开发商,不管是在北京拿保障房还是自住房来保障现金流,通过商品房和可售面积来实现自身利润,开发商其实是被动的。毕竟房地产开发的原材料是由政府供应的,政府决定了供应规模和价格,企业只能被动调整自身战略,被动情况下利润率肯定是往下走。现在形成了恶性循环,开发商要想从事这个行业必须要高价拿地,被动拿地,但是拿地就受政府拿地规则制约,有些事情也没办法。”
公衍奎则认为,高价拿地行为也取决于房企战略。“房地产本身是短期开发行为,但房地产行业与金融、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都有很强的关联性,这就使得终端市场对房地产的影响相对较弱,宏观政策反而对房地产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宏观政策对利润影响很大,而开发商对利润很难做出趋势性的判断,所以很多开发商就有一种赌的心理,往往带着很强的投机心理做决策。”
针对房企应如何应对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公衍奎表示,目前房企应对之道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以万科为代表,正朝着工业化迈进,通过扩大规模、控制成本,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二是类似万达专攻一个领域,如商业地产,并在这一领域做到最强,以速度和专业化取胜;三是企业扎根于某个区域,在地方市场获得便利和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