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中国暂别流动性充裕的日子(2)

“钱荒”根源:资金空转加剧资源错配

多位专家认为,“钱荒”的直接诱因是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而根源则在于流动性在金融体系空转,加剧了资源错配。

6月份“钱荒”之后,市场反思,2012年底中国M2/GDP已经高达187.6%,在货币化程度相当高的中国,为什么还会出现“钱荒”?

多位专家认为,“钱荒”的直接诱因是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而根源则在于流动性在金融体系空转,加剧了资源错配。银行通过理财、信托这些影子银行体系玩起“高利贷”,将过多的资金输送到平台、房地产这些能承担更高利率的领域。同时,银行对整体的流动性条件过于乐观,过多追求利润,资产负债严重错配,当政策的取向发生变化时,导致了局部流动性风险的暴露。

“如此高的货币存量,银行间市场还会觉得紧张,这是资金周转效率出了问题。”一位国有大行的分行长坦言,“如果把资金比作一只普通的苹果,从这只苹果开始出售到最终真正落到购买者手中,中间经历了大量的环节,而这些环节正是影子银行在起作用。最终,一只普通的苹果变成了金苹果,购买者需要承担高额的成本来获得它。”

许多人认为,资金空转已经到了监管层不能容忍的程度。“一方面今年存款脱媒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受监管约束导致贷款难放。同时,银行还存在‘贷大、贷长、贷集中’的结构失衡,因此,贷款周转率下降,大量的信贷资源沉淀在央企、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领域。另外,由于市场上融资高利率效应,也刺激了大量实体企业去做信用中介,做套利交易。”某国有大行的部门老总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央企由于融资成本低,许多借来钱后又放贷出去,这已普遍存在。江浙一带许多企业还拿借来的资金通过境外贴现融资套利,一年下来套利收益60%-70%,高得惊人。“大量企业不搞实业,而是做套利交易,造成资金空转,对实体经济是致命的伤害。”他说。

“谁有能力承受这种高利率?我们看到的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还有能力承受,因此,大量的资金堆积到了这两大领域。”交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马续田说。

国研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则从理论层面解释了金融领域的资源错配。为了维持国企的平稳运行,社会资源依旧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这些低效的领域扭曲配置。这就是麦金农&肖所提出的典型的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最大弊端在于扭曲金融资源的配置,形成大量国有部门的低效投资,同时挤占了大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只能转向内源融资或其他高成本融资渠道。

“央妈”断奶:把资金逼回实体经济

“钱荒”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流动性充裕的日子已经结束。央行彻底改变了市场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

追溯到资金空转、资源错配的根源,也就不难理解央行在“钱荒”时不多放水的政策意图了。一场“钱荒”让金融机构一夜之间长大,终于明白央行最终还是要“断奶”的。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钱荒”不仅仅只是资金面的考验,更凸显出央行流动性管理理念的明显变化。在从容投资董事长吕俊看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流动性充裕的日子已经结束。央行彻底改变了市场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

“政策意图可能是通过短期资金利率高企倒逼银行修正资产负债表,进而发挥存量货币的功能,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博时基金投资经理曾升说。

在好买财富CEO杨文斌看来,是政府在主动挑破泡沫。中国加杠杆的路已经到了一个拐点,货币再投放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和边际效应已经大不如从前。从风险角度看,加杠杆带来的后遗症却越来越明显。杨文斌认为,央行甚至更高的决策层正在主动挑破泡沫,短期金融市场会产生动荡,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中长期金融以及经济发展一定是好的。提早挤破泡沫,让资金回归实业,把地方政府、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降下来是明智的。

专家认为,央行面对“钱荒”按兵不动的态度,最终指向的是银行间市场盛行的“资金空转”问题。“之所以银行缺钱,核心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在空转,到了监管层不能容忍的程度。”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今年以来,贷款投放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显著增长,但经济反而不温不火,体现出实体经济明显缺血的状况,这表明相当数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打转。

“钱荒”警示:寻找黄金平衡点

监管层决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寻求钢丝上的平衡;既要贯彻“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中央意图,又要预防政策操作的负面效果进一步恶化结构性矛盾。专家认为,当下的政策名义“稳健”实则“偏紧”,未来应该回归中性操作。明年M2增长目标不低于13%。

现在看来,国内经济的金融条件面对着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一方面,前几年货币超发严重,资金整体过剩,涌入房地产、收藏等各个领域,加剧了资产泡沫;另一方面,金融领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资金错配严重,资金空转严重。与金融系统资金充裕相对应的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饥馑”。同时,金融抑制问题突出,在民营经济饱受高利贷之苦时,国有部门垄断了过度的金融资源。

由此,监管层决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寻求钢丝上的平衡;既要贯彻“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的中央意图,又要预防政策操作的负面效果进一步恶化结构性矛盾,恶化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

“银行当然希望央行‘放水’,但央行也很尴尬,一方面担任着维稳金融市场的角色,另一方面却面对着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隐患。”国泰君安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专家认为,未来将围绕“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来展开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同时兼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社科院金融所曾刚认为,“同业业务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市场有需求,实体企业融资难。从监管而言是需要换一种更规范的标准操作,目前是流程不规范,而不是同业业务通道本身。”

对于货币政策取向,专家认为,当下的政策名义“稳健”实则“偏紧”,高利率不利于稳定经济,未来应该回归中性操作。在数量方面,明年M2增长目标不低于13%,在价格方面,有必要灵活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短期利率应该回归到4%以下。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认为,“在较低经济增长时期需要更高货币规模,经济不景气时期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不会刺激经济泡沫。”

“企图用总量政策调结构,不但不现实,而且是典型的政策错配,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并不能遏制地方债务的规模扩张,反而会伤及实业。政策要真正回归中性。短期应尽快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短期利率价格下行。长期应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金融抑制”,让利率真实地反映我国资金供求关系,推动实际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滕泰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钱荒   资源错配   黄金平衡点   资金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