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中国海外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刍议

【摘要】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在防范政治、战争、金融等诸多风险的同时,亦应关注社会责任风险。一些中国海外企业不重视融入当地社会,尤其不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导致当地对中国企业有抵触情绪。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防范其他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制定并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承担起在劳工、环境和社区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海外企业 社会风险 社会责任 战略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发展

消费者运动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应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和所在社区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伴随着消费者运动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转移工厂和生产线的情形。基于经济杠杆的作用,这种转移的方向多系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转移跨国公司可以实现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由此建立了其在全球的生产网络。然而跨国公司的世界生产也在投资东道国引起了一系列的批评,因为它们的存在虽然在一个方面可以给当地带来就业机会、经济发展等好处,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其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恶化和劳工权益无法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媒体披露和新闻报道,在海外工厂中存在的劳动时间过长、低工资、强迫加班、缺乏职业健康保护、性别歧视等问题被民众所知晓,自此,关于跨国公司在其生产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关注。持续的关注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人们对于某种产品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其质量和价格,而且还要求该产品必须是在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和劳动标准的条件下被生产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海外工厂内的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问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但各国政府的反应却不一样。一些国家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考虑,不能或不愿过多地通过行政手段去干预,因此,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孕育而生,其通过各种方式呼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更高利益的同时,也应当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等方面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民间的自下而上的呼声多以各种抗议行动表现出来,即通过对某个漠视环境标准和劳动标准的跨国公司,抗议抵制其在本国投资建厂或抵制其产品等行动,迫使当地政府积极作为或迫使跨国公司改善提高劳动条件。“洁净衣服运动”、“商标后的劳工”都是其中较为著名的组织。像“洁净衣服运动”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荷兰,宗旨是改善世界成衣业的劳动条件,其还指定了专门的章程,以此作为服装业的生产守则。而“商标后的劳工”则是一个由一群关心服装织造业雇佣条件、工人工资和卫生状况及生产安全的英国团体发起的组织。一系列的运动或组织的兴起也标志着公司社会责任运动蓬勃兴起。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主要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跨国公司也逐渐认识到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于是也纷纷开始主动的承诺承担社会责任。集中表现为不仅加强了自我约束,认真遵守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求其供应商也必须遵循相同的规范。为此,许多公司还制定了自己的“公司生产守则”。如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Strauss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媒体曝光了该公司非法使用劳工及提供监狱般的工作环境等问题后,公司为了挽回形象,制定了史上第一部“公司生产守则”。此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迪斯尼、麦当劳、沃尔玛、耐克等也纷纷仿效。

所谓生产行为守则(Code Of Conduct),是指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制定的具有自我约束性质的、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规范。通常这些规则是在参照相关国内法、行业规范和国际劳工标准而制定的。实践中跨国公司基于其经济影响力,可以较为方便的将这类规则在其自身及子公司、分公司,甚至其产业链条上的其他关联公司中推行。这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推行一定环境标准和劳动标准的作用。

除了公司纷纷制定自己的生产行为守则之外,一些地区性、行业性甚至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自己的生产行为守则,如WARP(环球服装社会责任守则)、FLA(公平劳工社会守则)、ETI(道德贸易行动守则)、ICTI(国际玩具商协会守则)等。实践中这些组织还非常注重对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审核和检查。1997年10月美国“经济优先领域鉴定代理委员会”制定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社会责任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符合劳工人权保护社会道德的认证标准。2001年“经济优先权领域代理鉴定委员会”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简称SAI)。2001年12月12日,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之后,“社会责任国际”发表了SA8000的第一个修订版,即SA8000:2001。在进行海外采购时,SA8000现已成为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对其供应商的基本要求之一。许多供应商被跨国公司要求进行企业社会责任验厂时,采用的标准往往就是SA8000。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世界经济论坛上首次提出“全球契约”,该契约共十项原则,涉及人权、劳工、环境、反贪污等方面。其目的是通过集体行动的力量,推动企业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从而使企业界参与应对全球化的各项挑战。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问题引起各界的日益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加入到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行列中。

企业是否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消费时选择产品的标准。随着消费者运动的发展,在很多西方国家,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成为许多年轻人在进行消费选择时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例如,著名的运动品牌“NIKE”曾提出响亮的、能够激励人的宣传语“Just Do It”,而在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血汗工厂被曝光后,消费者打出“Just Stop It”并抵制其产品,消费者可以选择这样的方式“用脚投票”,这无疑是每个企业都惧怕面对的。因此,“NIKE”随后推出了社会责任战略。根据调查机构AC尼尔森2006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所做的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对那些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公司的忠诚度更高,33%的受访者称,在售价一致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公益项目的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社会责任是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到海外进行投资经营的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

重视并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海外企业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推行“走出去”战略后,大量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国门,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海外生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海外生存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民营中小型企业到海外投资经营时,中国商人到国外喜欢找老乡的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海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从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到后来的福建帮、浙江村无不表现出这一特征。这导致很多海外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搞小团体和自我封闭,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如果经营当中不注意避免与当地人的利益产生冲突,那么就很可能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矛盾,如西班牙“烧鞋”等类似事件的发生。而从海外华人的奋斗发展史中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如果华人能够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其就能够站住脚发展,如果不能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其就会被排挤,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商人走出国门在海外谋求发展过程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多数情况属于民间冲突的范畴,并不一定都要上升到政治层面,更多的其实来自于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多进行了认真的前期调查和准备,与所在国政府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较好的沟通,在投资经营中强调诚信经营、遵守法律、保证产品质量等基本的社会责任,但是在雇佣当地工人、注意保护当地环境及通过捐助等方式回馈当地社会方面则各不相同。很多企业是从国内派遣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海外工作的,他们在工作中与当地人有所接触,但很难说能够融入当地社会。有很多企业很少雇佣当地工人,有的雇佣当地人的企业在工资、劳动时间等方面违反当地的法律法规,引起当地人的反感。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经营面临诸多风险需要防范,战争险和内乱险等可以通过风险评估避免前往这样的地区及撤出危险地区以确保人身财产安全,而对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则可以通过制定并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来加以防范,以使企业在当地的经营顾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避免被当地人所排斥。这是很多企业在经历了沉痛的教训后悟出的经验。直接投资具有可规避贸易壁垒,促进东道国民众就业及增加税收,便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等优势,其已成为当今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的基本思路。担负更多所在国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容易让当地的政府与民众接受这已经成为在中国投资经营的跨国公司的经验之谈。如在中国享有声誉的西门子,它在中国还曾连续两年荣获“光明公益奖”。在中国,这家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除了常态化的从事慈善事业外,积极参与如三峡库区在内的“绿化工程”也是其推广社会责任的做法。因此,中国的企业公司在走出去后必须注意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合格的企业公民。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社会责任   中国   战略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