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视野 > 经济 > 正文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若干问题(2)

三、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问题

目前,我国发展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处理好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争取在没有资本积累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既保护和扩大当代人利益,又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有关论述,为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处理好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有关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关系的论述,在写于1865或1867年的《资本论》第二卷第Ⅰ稿(以下简称第Ⅰ稿)很有特点,其中不少是从物质生产角度做出的。第Ⅰ稿的这种论述,开始于其第三章第2节对固定资本的研究。它指出,固定资本只要还没有磨损完,从而没有把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上,它就会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起作用。这种作用类似为生产力服务的自然力。每年使用的固定资本量,取决于固定资本在总预付资本中的比重和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这两种情况。

考察第一种情况必须把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看作是不变的。而把固定资本的量看作是可变的。这样,固定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占的比重越大,固定资本中无偿地执行职能的部分也就越大,固定资本的这种增加虽然和流动不变资本的更大的相对增加联系在一起,但也和流动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联系在一起。随着固定资本量的增大,每年被耗费,从而必须补偿的固定资本也要增大。但它的增大不过是固定资本中无偿起作用的部分绝对增大的指数。而且,因为固定资本每年需要补偿的部分增长时,流动资本部分往往增长更大,所以需要补偿的固定资本部分在总产品中虽然会绝对地增大,却又会相对地变小。

考察第二种情况,需要假定总固定资本的量是不变的,而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和所耗费的固定资本的比例是可变的。这个比例只不过是固定资本周转时间的另一种说法。一定量的固定资本所需更新的周转时间越长,一年所耗费的固定资本部分同所使用的部分相比较就越小。固定资本的规模越大,周转时间越长,固定资本的磨损也越多,但这种磨损的绝对量与平均周转时间的延长相比,相对地在减少。

现有固定资本还可以为再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积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就要缩短,年磨损就会增加,但这种增加却“并不与生产的现有规模或产品的现有量成比例,而是与产品的增长量成相等的比例(往往要快些)”。[19]固定资本因此而消耗得更快,只是因为它被使用得更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固定资本规模越增大,现固定资本这种能够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服务的能力也就越大。在采掘业等生产领域,现有固定资本的这种能力更为明显。“随着科学不断取得成就和科学的应用,固定资本中经常或每年应该补偿的那部分以更具有生产效率的形式被再生产出来”。[20]现有固定资本的这种能力还会不断发展。

除了固定资本以外,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被采用的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还有现有劳动力。现有劳动力在外延或内含方面被利用的程度大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生产出的相对过剩人口能够得到实现的程度的大小、在既定工作日长度和强度下就业是否充分、在一周中实际劳动的日数的多少等都是可以变动的。现有劳动力的这种在较大程度上的被使用,也就成为“再生产过程以及扩大的再生产过程或积累的可以延长或者可以缩短的可变基础”。[21]

科学在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22]由于科学在工艺上应用程度不同,固定资本和劳动力都会在生产中有不同的效率。从而导致撇开积累的再生产过程的规模极有伸缩性。如果考察整个国家,那么既定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总是在经常变化的条件下被使用的,合理性有大有小,节约的程度有多有少,而且是在生产力水平变化的条件下被使用的,虽然这些变化有时在这一生产领域较为明显,有时在那一生产领域较为明显;有时在这个地区,有时在那个地区;在同一生产领域内,这些变化有时涉及这一个别资本,有时涉及另一个别资本,或者逐步普遍地实现。

因为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流通过程,流通时间对资本中实际进入直接生产过程或再生过程的部分形成一个界限。而流通时间本身又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再生产的规模还会因资本的流通情况而发生伸缩。自然要素、土地,就它们的价值而言,不构成资本的任何部分,但作为生产资料却包括在资本中,构成了在一定程度内,不以实际资本的任何增加为转移的扩大再生产的持久基础。

第Ⅰ稿对以上内容做了这样的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撇开积累和一年四季的变化不说,一定量资本和劳动力每年再生产出来的产品量是可变量,而不是不变量,这个量会扩大或缩小。这种伸缩性或可变性也形成积累的自然基础,从有了这样一种基础时起,再生产的扩大就成为可能,而不需要由于被推动的追加资本和追加劳动力才得以完成的那种再生产所需要的一切要素。”[23]

第Ⅰ稿第三章第8节,从物质生产角度对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做出了更专门的研究。它指出,在畜牧业,林业和从事修建铁路、运河等等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时间要持续一年以上。产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长时间并不转化为货币,而是直到产品完全制成以后才能转化为货币。由于这些生产部门不断从商品市场上抽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一年时间里又不反过来向市场投入其它形式的产品,那么很明显,这些生产部门的规模,取决于一年中不断为它们提供产品的其它生产部门的规模和生产率,取决于整个社会生产的财富已经达到的程度。因此,任何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都可以说成是同仅仅生产出原有资本的再生产相比较的剩余生产。“如果从物质的角度来考察过程,积累只不过是剩余生产的另一名称而已。”[24]

马克思在第Ⅰ稿从物质生产角度对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关系的论述,表明了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特点、科学、自然资源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以及流通时间对再生产的影响。他在这些论述中提出的积累是剩余生产另一名称的观点,开辟了从物质生产角度研究扩大再生产的广阔领域。

现行《资本论》中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角度对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问题的论述;第Ⅰ稿又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从物质生产角度对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问题的论述。这启发我们在研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的社会再生产问题时,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加以分析。具体讲,对有追加投资的扩大再生产,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角度加以研究。这种研究,便于我们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核算追加投资的经济效益,力争从积累基金中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对没有追加投资的再生产,则从物质生产角度加以研究。这种研究,有利于我们仅从使用价值方面来分析如何充分地发挥生产要素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没有追加投资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区分了研究再生产的两种不同角度,学术界长期存在关于积累与扩大再生产关系问题的争论,也就不难解决了。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角度考察的扩大再生产,当然要有追加投资,否则即应属于简单再生产。但如果从物质生产角度考察,则追加投资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参考文献

[1]陈元主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董辅礽:《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问题》,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刘国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生活Ÿ读书Ÿ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4]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一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第二册,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裴小革:《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1984年。

[13]苏星:《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王梦奎:《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15]王珏主编:《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节录本辅导提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16]杨坚白主编:《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7]杨斌林:《再生产平衡图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8]张玉台主编:《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19]Ayres ,Robert U. et al.,(2009). The Economic Growth Engine ——How Energy And Work Drive Material Prosperi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Andrew Gamble et al., eds.(1999),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 Macmillan press ltd..

[21]Bibiie,Forin O., et al.(2012),”Endogenous Entry, Product Variety, and Business Cyc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pril, vol.120, no.2.

[22]Bellofiore , Riccardo ed.,(1998). Marxian Economics: A Reappraisal, Macmillan Press Ltd..

[23]Cilugh, S. K., et al.( 2009). "Optimal Fiscal Policy with Endogenous Product Variety." Manuscript, Univ. Maryland and Boston Coil.

[24]Colciago. A., et al.(2008). "Endogenous Market Structures and Business Cycles." Manuscript, Univ. Milan Bicocca.

[25]Wetherly , Paul (2005) Marxism and the State: An Analytical Approach, palgrave macmilan.

Several Issues of Marx Social Tot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Pei Xiaog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Abstract: Marx total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uses the order of taking production means producing as I category and taking consumption means producing as Ⅱ category , illuminating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otal social capital expanded reproduction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category I. In this way , it indicates that only by promoting thrift ,controlling consumption means producing development too much ,and developing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means producing firstly, can the objective of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 and making the entire social reproduction to achieve 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ncluding consumption means producing be achieved. Although production means producing occupies first posi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 in the view of long-term trend, its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ans production increases at same extent .Reviewing from the value and use value unified perspective, expanded reproduction must including additional investment, or that should belong to simple reproduction, but if investig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the additional investment is not the only source of expanded reproduction.

Key Words: social total capital reproduction; order of the two major categories; growth compared speed; material production angle

[①]参阅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③]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⑤]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4页。

[⑥]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⑦]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⑧]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⑩]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12]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0-22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9-22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9页。

[13] 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一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1页。

[1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1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9页。

[1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6-583页。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1页。

[1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8页。

[1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2页。

[2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3页。

[2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4页。

[2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5页。

[2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8页。

[2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3页。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马克思   资本   理论   社会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