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视野 > 文史 > 正文

古代中西方的“学派”观念比较(2)

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有过“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24]这个名称。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弟子,他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哲学,并使之系统化。他自己提出的将哲学分类,以及重视逻辑学的观点,也很有影响。但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这个名称,主要还是着重于莱布尼茨、沃尔夫思想相关的地方,而不是沃尔夫自己的独特观点。

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相及;而中国古代有年代不相及而成学派者,像冯从吾《元儒略考》卷一就有“程朱理学”之名,而“程朱学”则很早就成了一个专名,后来还被收入《御定配文韵府》。二程与朱熹之间,有师承渊源。二程传杨时,杨时传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二程与朱熹,皆足以自成其家,将之联系到一起称呼,不乏道统意味。但是其学说之间的继承性和相近性,是可以考见的。而且,朱熹认同二程。

不过,孟子虽然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是“受业子思之门人”,但是却未必认同子思,他是私淑于孔子(《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而且,宋代的“程朱理学”这种学派名称,能否用到先秦,还是一个问题。

我们曾指出:思想家两两相举的方式很常见,如黄老、老庄、孙吴、申韩等等,这应该都是着眼于两种学说的相同之处,比如孙吴,就是指兵法,而不会专注于吴起的变法或者传《左传》。这样的两者之间,许多也没有师承关系。这种称呼再往前发展一步,就离“道家”、“法家”的称呼不远了[25]。

思孟虽然同属于儒家,但是儒家内部分化严重。《韩非子·显学》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里子思与孟氏并列,而前述余嘉锡先生之说曾指出:“学有家法,称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其学虽出于前人,而更张义例别有发明者,即自名为一家之学。”所以,按照先秦的“学派”义例来看,子思学派与孟子学派是并列的。

因此,如果一定要称呼“思孟学派”,那很可能只宜于在一种意义上来说,才不致产生矛盾。那就是着重于子思的思想,以及孟子因袭其说的部分。这之中很大一部分,当主要就是荀子所说的关于仁义礼智圣五行的理论。而孟子与之不同的思想,像性善这些内容,就属于“更张义例别有发明者,即自名为一家之学”了。

原载《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今稍作修改。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出土简帛古书的学派判定研究》(07CZS0005)成果。

[1]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8页。

[2] 《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有所不同。先秦古书在流传和经过刘向歆父子等整理后,可能出现个别特殊情况,如《管子》中杂有许多内容,而统称《管子》。

[3] 参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4] 参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I17——19,“娄柏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1972年版,第184册,第19页;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12页。

[5] 《韩非子·显学》:“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6] 参Diogenes Laertius: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I12——14,第15页;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第10页。

[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8a26,吴寿朋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9页。

[8] 参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I19——21,第21页;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第12——13页。

[9] 参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10]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第12——13页。

[11] 参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12] 参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13] 晓菡(韩仲民):《长沙马王堆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第9期,第41页。

[14] 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年第10期,第67页。

[15]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4——25页。

[16]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3页。

[17] 参李锐:《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2期。

[18] 参李锐:《书评: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研究〉》,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版《儒教文化研究》,第7辑,2007年。

[19] 陈来:《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20] 郭沂:《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21] 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1页。

[22] 有关问题,金德建先生在《古籍丛考》和《先秦诸子杂考》中有较详细讨论。

[23] 陈静:《〈荀子·非十二子〉与思孟学派的成立》,“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2007年6月,武汉大学。

[24] 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A273,B329,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25] 参李锐:《“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来源:国学网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学派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