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走了,这既让人略感意外又处于意料之中。意外指的是于光远不怕老,曾希望活百年;意料之中指的是他毕竟是97岁的老人,随时等待着马克思的召见。
晚年的于光远以研究休闲学特别是同伪科学的斗争而称闻于普通百姓,但他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为转型中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真知灼见的思想和政策建议。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由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与其说于光远是个经济学家,不如说他是个马克主义理论家更恰当。因为这位从学生时期就投身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家,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的部分时期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但于光远又确实是以他的经济理论侧身于经济学家队伍,在中国经济学家的谱系中,他算第一代经济学家。
作为经济学家的于光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倡导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在这一领域,他至少进行了40余年的研究,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6卷。
1979年以来, 于光远在经济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理论经济学方面, 他倡议并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廓清了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认识。同时, 他大力提倡并率先进行了一些新学科的研究, 比如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发展战略学、国土经济学、经济效益学, 等等。他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 推动了各种经济研究和学术活动组织的建立,体现了其“百科全书式”学者的一面。
对于光远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改革的贡献,2008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推荐人的评语作了恰当评价,称“他是一个兼有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深切的学术关怀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学术活动中,总是试图寻找二者间的支点,来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已去世的原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在于90大寿时,也讲了一段话,大意是: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即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尤其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哲学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方面、在反伪科学方面等等,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于的弟子、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教授刘世定则把其导师的经济学成果完整地概述为八个方面,分别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实现论和所有制选择的生产力标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企业组织、按劳分配研究、经济效果学和以个人使用价值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效果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以及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开拓新研究领域。
例如,对于“所有制实现论和所有制选择的生产力标准”,刘世定阐述道,于光远是最早主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在决心改革之后,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应该确立怎样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他批评了当时的不少干部头脑中存在的以“大”和“公”为标准判别所有制优劣的看法,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所有制优劣的序列表,即国有制无条件地比集体所有制优越;集体所有制无条件地比私有制优越;在集体所有制范围内,公社所有无条件地比大队所有优越,大队所有无条件地比小队所有优越;在小队所有的范围内,不联系产量的工分制无条件比联系产量的责任制优越等。他认为,这样一张所有制优越性的序列表不破除,改革是很难展开的。他在七十年代末写的文章中明确主张以生产力为标准来确定所有制的建构政策。
再如,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刘世定阐述道,在思考我国改革前的重大政策失误时,于光远认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了商品生产的社会之间的差异。同时他也不赞成认为我国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的看法,这是因为这一“过渡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按列宁的说法就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是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他思考的结果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确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意味着承认原来所追求的那种没有市场经济、没有多种经济成份的社会主义是更高级的阶段。他认为。五十年代的那种看法,并不是在对社会生产力和其他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今后将进入怎样的阶段,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进行了科学分析后才能知道。
1987年,于光远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专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在该书中,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以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失误;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特征;探讨了现存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抑制或促进,以及可能的演变趋势。我们看到他在学术上的这样一种努力:将由社会生产力所制约的大的历史演进阶段和在特殊的选择、特殊事件影响下形成的小的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此书被经济学家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