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大同市立足能源、气候与数据资源禀赋,以建设“算力之城”为目标牵引,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数据融合应用、产业生态集聚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相继获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试点市等国家级称号,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夯实基础、引育龙头、强化配套”的组合策略,着力打造服务京津冀的算力保障基地,以扎实成效探索出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同路径”。
“十四五”以来,大同市高度重视并系统推进“算力之城”建设,构建了“政企协同、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1+11”算力产业发展工作组,累计协调解决算电协同、基础设施配套等关键问题28项,构建了以3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稳定供电网络。通过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启动建设,抖音集团“内容安全与服务中心”投入运营,京东集团华北智能算力数据中心、电商生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大同深度融入京津冀算力协同发展体系。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6.1亿元,同比增长10.0%,占GDP比重为3.7%。截至目前,算力产业累计完成投资超700亿元,投运服务器74.5万台,预计全年用电量将突破60亿度。当前,已投运的算力中心平均上架率超过90%,能源使用效率(PUE)降至1.2以下,至北京的网络时延最低可达3毫秒,已成为众多头部企业算力业务的重要承载地。
大同市着力推动数据由“静态资源”向“动态价值”转化,数据赋能效应显著。累计对接31个市直部门业务系统,归集数据69.73亿条,建成六大基础库和13个主题库,发布数据资源目录10245个、接口资源2089个,2025年省级数据接口调用量超过132万次,有效提升了跨部门协同效率。云冈研究院的“数据要素×文化旅游”实践案例在2024年全国相关赛事中荣获文旅赛道第一名。完成云冈石窟1.2P文物数据的标注工作,形成了“数据要素×文物保护”的创新模式。此外,推动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上线DeepTong智能体应用,并探索其在公共资源交易等多个领域的大模型应用,由此成功入选山西省唯一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试点城市。
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大同市建成了1个数据标注技术创新平台,已打造316个高质量数据集,引进和培育包括抖音、京东、科大讯飞在内的70余家数据类企业,集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依托全国首所数据科技职业学院,每年定向培养专业人才3000余名,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通过出台《大同市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并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构建起“顶层设计、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的完整支持体系。目前,该基地标注数据总规模已达到1.8P,并连续多年举办“云中数字科技大讲堂”,邀请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数字科技发展前沿。
面向未来,大同市将紧扣“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具有大同特色的“算力之城”建设。(大同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