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以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全面振兴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在“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须挺膺担当、主动作为,激活产业振兴这一关键“引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深挖乡土韵,因地制宜打造产业“金名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各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绝不能搞“齐步走”、套“同一个模子”,唯有立足实际深挖自身潜力,才能走出符合当地“水土”、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迈开步子、沉下身子,深入调研当地村情民情,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要精耕细作特色产业。全面了解当地气候、土壤、物种等资源禀赋,综合研判区位特点、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打造独特的“金字招牌”“地标名片”。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地域地形特点,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产业集中发展,释放规模效应红利。要推进产业片区化联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变“分散运营”为“集群作战”,变“资源碎片”为“整体优势”,凝聚乡村发展强劲合力。

融通产业链,贯通纵横构建发展“快车道”。大农业观强调从农业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全方位融合,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当好产业链的“设计师”与“施工队长”,加强顶层设计与要素保障,系统破解各环节的堵点、难点。要在产业链纵向延伸上下功夫,做强“产加销”一体化。推动构建“从播种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着力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建强产品营销服务体系,让优质产品不仅能“产得出”“产得好”,更能“存得住”“运得畅”“卖得火”。要在产业链横向融合上做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跨界”出彩。秉持融合创新理念,大胆打破产业界限,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促进农业与旅游、康养、文创、研学等新业态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多个市场主体,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丰富价值,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注入新活力。

做强技术核,科技赋能激活田野“新引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聚焦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动力”,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让新技术为田野注入蓬勃生机。要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把农业“芯片”握在自己手中。推进种业振兴,加强优质高效品种选育,让“中国粮”用“中国种”;加快先进适用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提升耕、种、管、收全程的机械化水平。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让“汗水农业”升级为“智慧农业”。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实现种植管理的智能调控;推动建设智慧农场,让农业生产全过程可感知、可控制、可决策。要培育乡土科技人才,壮大乡村全面振兴“主力军”。应广纳贤才,通过健全引才政策、完善服务体系,畅通高层次人才下沉服务渠道;同时,注重在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挖掘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懂农业、善创新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赵之怡)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