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十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摘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全球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的深刻回应。十年来,中国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系列实践,为全球互联网治理作出显著贡献;十年来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挑战,也进一步证明该重要理念的前瞻性与必要性。未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共同应对新兴技术冲击,化解地缘政治影响,提升数字普惠的包容性水平,以最大的诚意和智慧推动对话与合作,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惠及全人类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十周年 全球网络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2025年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办。本届峰会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为主题,恰逢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向世界发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①该重要理念的诞生,深植于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革命交织的历史脉络,并在网络空间发展实践中得以充分印证。十年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已从中国倡议成长为国际共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集群式爆发并快速演进,国际社会再次站在迈向更加高维数字社会的新临界点。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是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与应对安全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倡导到实践推动的十年历程

十年弹指一挥,作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中国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思想库,更在实践层面通过系列具体行动,为该重要理念的落地生根作出切实的中国贡献。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②2017年,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四个共同”的重要理念:“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③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视频致辞中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发展优先,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倡导安危与共,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④与此同时,中国发布系列重要网络战略与政策文件,如《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等,均全面呼应与贯彻相关理念主张,旨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十年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其蕴含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信心和热情,获得越来越多国际认同和积极响应,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从完善规则到搭建平台,网络空间的立规建制不断完善。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进程,在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OEWG)和政府专家组(GGE)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联合国在制定网络空间国家行为规范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在重大关切议题上,中国始终走在国际前列,展现大国责任担当。2020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旨在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安全挑战,倡导各国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与司法协作等领域加强合作;2023年10月,中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以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为原则,推动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网络犯罪公约的达成,经过多年努力,2024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首个具有全球性法律约束力的公约——《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此外,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对话平台与治理机制,自2014年起,发起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通过实体化的方式,进一步大力推动网络空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推动发展到弥合鸿沟,网络空间务实合作与共同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在维护网络安全,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如在网络安全领域,到2025年,中国已同86个国家和地区的292个计算机应急响应组织构建“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在数字经济领域,2016年以来,中国与五大洲3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商合作机制,开展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阿、中非等多边与区域电商合作⑤;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数字能力建设,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通过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光纤网络、5G通信、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为其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国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重要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大量数字技术和管理人才等方式,切实提升其数字发展能力。这些行动直接回应了弥合数字鸿沟的全球需求,体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共同发展”的核心要义。

十年来,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呼应。网络空间始终处在不断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如何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继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更广泛的国际共识,仍是需要持续探索与践行的时代命题。

当前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呼应国际社会对共享数字红利、共担安全风险、共治全球网络的共同愿景。网络空间既是技术进步的前沿,也是利益交锋的战场;既是认知差异的碰撞,也是权力竞逐的要塞,这些特征决定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技术霸权侵蚀与破坏网络空间信任基础。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当前全球网络技术霸权的不均衡性日益严重。比如,数据跨境流动的主动权掌握在平台巨头和其母国手中,美欧等传统盟友都对数据流动长期纷争不断,更引发发展中国家对“数字殖民”的深切忧虑;又如,“五眼联盟”等情报联盟凭借其技术优势构建全球性的监控网络,侵蚀国家间的战略互信。缺乏互信就难谈合作,不仅会直接影响各国对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信心,也会使得他们对于网络空间立规建制与合作发展的意愿下降与投入不足。

网络空间安全困境日益凸显。与传统军事领域不同,网络攻击具有高度的匿名性、隐蔽性和溯源困难等问题,导致网络空间的“非对称优势”成为一种战略诱惑,促发对所谓“进攻性优势”的谋求,国家行为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博弈远超“灰色地带”,频次与烈度呈逐年上升态势。在此态势下,国家追求自身安全超过共同安全,会导致网络空间整体安全感的缺失与“擦枪走火”冲突升级风险的上升,破坏合作的氛围,压缩合作的空间。

地缘政治冲击网络空间稳定。当前国际体系与力量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与加速调整期,这种态势也延伸到网络空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网络空间主导权,视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巩固与提升国家权力与影响力的“战略要地”,围绕网络展开的实力之争、技术之争、规则之争愈发激烈。网络空间中“现实主义”甚至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论调日益上升,地缘政治对网络空间形成深刻塑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网络议题的“泛安全化”与政治化态势更趋明显。不同国家网络政策立场或主张有所不同是正常的,背后因素有很多,有发展阶段与需求不同的客观因素,亦有一定的认知与价值观差异的主观因素。因为地缘政治影响,后者的影响逐渐被放大,导致既有分歧不仅未得到有效弥合,反而进一步加剧,网络空间合作的动力与效力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机制效能不足。应对前述挑战,需要强有力的治理机制,相较于紧迫的治理需求,现有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联合国框架作为核心治理机制,旨在吸纳更多的国家与非国家主体共同参与到治理进程。但事实上,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始终难以找到代表性与有效性的平衡,不断增加的主体间利益诉求协调难度与成本,导致治理进程难达预期。虽然联合国框架最新成果文件明确要建立“常设机制”,表明未来将继续在此机制下推进相关工作,但这也说明,共识落地并发挥实际效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兴技术带来的伦理与治理真空成为重大现实挑战。如人工智能的滥用、深度伪造技术的扩散、量子计算对现有加密体系的潜在颠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脑机接口)等,都带来超越国界的伦理与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对于如何规制这些技术,远未达成共识。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公,自主武器系统可能引发战争伦理崩塌,这些技术风险是全球性的,但其治理却处于“前范式”的阶段。各国在技术标准、数据隐私、平台责任等方面的规制理念大相径庭,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与美国的相对宽松模式差异明显。这种“规则割裂”本身就成为构建统一治理框架的障碍,如若应对不当,会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带来不确定性。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展望

有效应对新兴技术浪潮对网络空间架构的重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与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解构主权、安全与伦理的边界。对于这些技术的“双刃剑”属性,国际社会各方需要未雨绸缪。一方面,建立适应性安全框架,应对技术迭代带来的新型风险。例如,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应前瞻性地研究超级智能对齐、自主武器控制等长期风险,建立人类共同防御体系;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避免以安全为名扼杀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建立前瞻性社会治理框架,应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性影响。就技术研发的伦理边界、应用场景的安全规范,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冲击,如就业结构变革、权力结构变化等,展开前瞻性对话与合作。未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量子安全标准、下一代通信网络规则等纳入核心议程。

着力破解地缘政治带来的信任赤字。当前,在地缘政治影响下,技术政治化与政治技术化态势明显,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碎片化风险加剧。应通过持续的、制度化的战略对话,继续就网络空间行为准则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特别是在危机管控、防止网络空间军事冲突升级等关键议题上建立“防火墙”。同时,应倡导一种务实的功能性合作路径,即在全局性共识难以达成时,优先在打击网络犯罪、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全球数字税收等具有共同利益的具体领域开展合作,以点带面,逐步累积政治互信,证明合作共赢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更广泛的合作,打破地缘政治对网络空间合作的负面掣肘。

切实提升全球数字普惠性与包容性。当发达国家讨论6G和量子通信时,全球仍有约26亿人无法使用互联网,其中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互联网覆盖区域,数据采集能力、算法运用能力、人工智能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数字鸿沟正在叠加新的智能鸿沟。全球数字鸿沟已从简单的“接入鸿沟”,演变为涵盖技能、内容与收益的“多维能力鸿沟”,这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关乎全球公平的正义问题。若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仅由少数科技中心与精英阶层所垄断,网络空间不仅无法成为促进全球发展的均衡器,反而会加剧国家内部与国家间的结构性不平等,滋生新的不稳定与动荡。因此,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将数字普惠提升至新的高度。未来,需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数字能力建设的援助,建立全球数字发展基金,防止数字鸿沟固化为发展鸿沟。同时,尊重各国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数字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数字霸权和技术垄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命运与共,最终要体现在让所有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都能共享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福利。

回望十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一个立足长远、应对变局的中国倡议,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于网络空间未来走向的重要共识。其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潮流高度契合。十年来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挑战,非但没有削弱其价值,反而更加彰显了其前瞻性与必要性。前路绝非坦途,意识形态偏见、地缘政治博弈、商业利益争夺仍将是巨大的障碍。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以最大的诚意和智慧推动对话与合作,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惠及全人类的生动实践。

【注释】

①②《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

③《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7年12月4日。

④《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人民日报》,2023年11月9日。

⑤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联合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十年回顾与展望》,第5页。

责编/董惠敏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