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交通安全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工程。湘赣边界的山区县湖南茶陵,以党建为魂、网格为基、民本为要,创新构建交通安全治理新模式,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山区的交通治理难题,更探索出一条以基层治理现代化护航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面对山区交通安全治理的现实挑战,茶陵县没有简单照搬城市智能交通治理模式,而是立足县域实际,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治理逻辑,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网格化治理的精细优势、群众主体的内生优势深度融合,构建起“低投入、高效益、可持续”的治理体系,彰显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智慧:
党建铸魂,构建全域协同的组织体系。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证,将党组织覆盖到网格末梢,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建立“县委统筹—乡镇主抓—村社落实—网格兜底”的四级责任体系,构建起环环相扣的责任齿轮传动体系,推动治理架构从“分散作战”向“全域协同”转变。按照“网格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原则,选优配强网格党组织负责人和网格员,吸纳“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驻村辅警等力量加入,形成“专职+兼职”的治理队伍,让网格成为交通安全治理的最前沿阵地,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网格赋能,实现精准高效的精细治理。遵循“化整为零、精准施策”的治理逻辑,借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划分经验,以自然村(社区)为最小单元,划分242个综合网格,将每一个路口、每一辆重点车、每一位重点驾驶人、每一处风险隐患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现治理从“模糊粗放”向“精准高效”转变。通过整合本土治理力量,形成“一格多员、一岗多责”的工作格局,盘活现有资源,破解山区治理力量不足的难题,为基层治理安装“精准导航”,让治理效能在“细”上发力、在“实”上见效。
民本为要,激活共建共享的治理动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需求作为治理导向。创新推行“六个一”工作法,通过“屋场会宣讲、有奖问答、物资发放”等接地气的方式,让宣传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建立“激励+约束”双向机制,将交通安全与家庭荣誉、村社福利挂钩,推动文明出行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通过问计于民、服务于民,让群众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真正激活了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茶陵县的实践不仅破解了山区交通安全治理的具体难题,更蕴含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启示,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必须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茶陵县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党组织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才能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通过四级责任体系建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彰显了“党建红”引领“治理蓝”的实践伟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精准施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基层治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茶陵县立足“山高路远、力量分散”的实际,摒弃“一刀切”的治理思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用精细化管理管控风险,以“低投入、高效益”的治理举措破解突出难题,体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治理智慧,彰显了精准治理的实践价值。
人民至上是治理持续见效的根本动力。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群众既是治理对象,更是治理主体。茶陵县通过互动式宣传、激励性引导,让群众从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这一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激活治理的内生动力,让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全体群众。
制度创新是实现长效治理的重要支撑。基层治理现代化既靠具体举措破解当下难题,更靠制度创新巩固治理成效。茶陵县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清单、建立奖惩机制,将实践中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制度规范,推动治理从“集中整治”向“常态长效”转变,破除了传统治理中责任悬浮的结构性梗阻,为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茶陵探索的治理模式,不仅为山区县域交通安全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遵循,必将激励更多地区探索契合实际的治理路径,让“中国之治”的基层根基更加牢固,让安全成为乡村最美的底色、群众最实的福祉。
(作者:龙娉 何雨晴,湖南省茶陵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