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即将开启的“十五五”征程上,党员干部当“置顶”民生事,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事好办、把群众事办好,做到人民有所需、发展有所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立场稳稳当当,校准“办好事”的价值坐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杨善洲,“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援藏干部孔繁森……这些优秀楷模把群众冷暖写进行动里,也把公仆情怀刻进群众心坎里,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征程上,更须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常坐百姓的“热板凳”、常听百姓的“心里话”,在走访调研、评价留言中知群众的心,在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中交群众的心,在优化服务、破解痛点中暖群众的心,在规范用权、尽心履职中安群众的心,真正把人民至上,内化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原点。
作风勤勤恳恳,打通“事好办”的实践路径。“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党员干部为民造福,本质上就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履职清单”。如今,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一网通办”平台建设,从“跨省通办”打破地域壁垒到“帮办代办”服务特殊群体,这些民生便利变化的背后,正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践突破。要让“事好办”持续落地见效,更需自觉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既做好“政策设计师”,更要当好“流程体验官”,站在群众视角找痛点、通堵点、解难点,强化监督反馈机制,畅通线上线下渠道,主动接受群众评议,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让人民群众能够更便捷、更高效地办事。
成效扎扎实实,兑现“事办好”的庄严承诺。办好民生实事,关键要落到实处、求得实效。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从“看病难”转为“看好病”,从“忧其居”变为“优其居”,民生改善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回应“好不好”的期待。要着力推进“民生微幸福工程”,在日常工作中下足绣花功夫,对高频需求“零距离响应”,对复杂问题“精准诊疗”,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提升。要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查”。只有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一锤一锤扎实敲,一棒一棒接力跑,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真正站稳人民立场、干到群众心坎上。(何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