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以党建引领深化“居业物”协同共治,充分释放基层自治活力,引导居民积极投身于社区治理工作,推动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创新,让“治理难题”变成了“民生答卷”。
构建制度闭环,规范协同共治流程
落实社工联系小区机制。今年,海曙区委社工部围绕“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工作实际,在原来社工包片联户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社工联系小区工作机制。每个小区确认1-2名社工作为联系人,负责指导、协调、跟踪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相关工作,列席参加业委会工作会议,进入小区网格群、业主群开展源头治理、引导正确发声。构建区—镇(乡)街道—社区—小区四级联动机制,畅通包联社工、社区、镇(乡)街道以及区级层面的沟通渠道。当遇到本层级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上报协调会商,及时回应并解决群众线上线下的问题诉求。
健全业委会人选储备机制。牢固树立“像抓社区两委一样抓业委会”的理念,针对部分小区业委会作用发挥较弱、居民矛盾较深等问题,通过社工日常走访、服务活动,把热心群众、社区达人等人员挖掘出来,重点关注那些有时间、有能力、有意愿的业主,社区精准建立小区业主画像,重点标注人选的职业背景、专业技能、可投入时间等,全面细致梳理建立业委会后备人选资源库,为建强业委会人选梯队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各镇(乡)街道鼓励和引导优秀社工积极参与业委会选举。
建立“居业物”协同解纷机制。持续推进“141”基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探索建立健全“居业物”矛盾纠纷多跨协同调处机制,依托“141”体系高效流转12345热线、110非警务警情、民生E点通等平台涉“居业物”矛盾纠纷事项,对简易纠纷按属地流转、社区直办,对疑难案件联动相关部门会商处置、协同化解,通过对事件分级分类办理,推动“居业物”矛盾纠纷高效闭环处置。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治理力量支撑
服务为先强走访。社工的走访服务,是打通“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最后一米”的纽带,为“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提供“信息支撑、情感基础、执行落地”三重保障。各镇(乡)街道、社区指导社区专职工作者贯彻落实好“双下沉”机制,做深做实“两送”“四百”服务,指导社工精准采集业主“需求信息”、前置化解“居业矛盾”、传递物业“工作动态”、链接共治“资源力量”,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分层培训强赋能。分层级定期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业务能力培训,重点设置如“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相关政策解读、“居业物”典型案例剖析、如何组织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的课程,提升骨干队伍履职能力与服务意识,将“居业物”协同共治主题融入头雁领航组团破题、社区工作实务训练等重点工作,促进头部社区与薄弱社区、城区街道社区与西片乡镇社区的交流沟通与协同发展。
激励保障强导向。社工层面,海曙区委社工部将把社工联系小区工作成效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社工履职意识,为社工联系小区工作的落地提供保障。对于积极参与业委会工作的社工,在晋升时优先考虑,不断激发社工的参与意识。社区层面,各镇(乡)街道积极探索创新“居业物”三方协同共治的路径与方式,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区委社工部对“居业物”三方协同工作落实有力、成效明显的镇(乡)街道也会给予相应支持。
拓展多维路径,凝聚协同共治合力
建强共商平台。全区现在共有282个小区自治站,作为业委会前期孵化、“居业物”三方联动的重要阵地。开展“业主接待日”“小区议事会”等各类交流活动,由小区包联社工、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等组建接待队伍,组织居民共同商议物业服务、费用使用、公共设施维护等议题,解决群众的问题诉求,构建起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互信,推动形成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居委会资源对接、物业承担专业服务与工程实施、居民评价反馈的小区自治机制。
凝聚共治力量。各镇(乡)街道、社区以包片联户走访为基础,摸排动员起辖区内党员、律师、法官、民警、草根调解员等专业力量,结合辖区实际,重点培育建强社区志愿服务队、邻里互助协会、文化活动社团等草根社会组织,形成“社会组织牵头、居民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生态,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贡献力量。
汇聚共建资源。镇(乡)街道、社区主动对接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辖区共建单位等,组织慈善项目路演、“微心愿”认领、党建联建等活动,通过众筹资金、认领项目、链接资源等方式,联合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辖区共建单位等资源力量创造性开展工作,以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做好基层治理的这篇文章,关键在于“融合”二字。推动党组织与社区、物业、社会组织深度联动,把党员力量嵌入治理链条,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比如,通过“邻舍家”小区自治站、“党员责任区”“业主接待日”,让群众的意见有人听、诉求有人办,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画出基层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