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纵横 > 正文

“三圈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社会纵横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立足城市窗口定位,面对治理协同难、诉求响应慢、服务不精准等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先锋圈、自治圈、服务圈”三圈工作法,有效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筑牢“先锋圈”强引领,绘就共建共治“同心圆”。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以“党建红”赋能物业服务,创新打造“红色物业”,在丽水湖畔、中天名郡等4个小区成功创建示范点,推动物业企业与党组织交叉任职,建立“党建+物业”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物业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党组织积极发挥纽带作用,有效链接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省级“七彩乐龄之家”、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极大增强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日益巩固。同时,坚持以项目引领提升服务标杆,重点争创国家级地方协综合改革试点、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3个高层次项目,并稳步实施省级“幸福一家亲”公益项目、“茅台王子·明亮少年”希望港湾等4个具体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精准投放,推动了社区服务内容从“有”到“优”的迭代升级,构建起党建引领下全覆盖、无盲点的精细化服务体系,为社区治理树立了崭新标杆。

织密“自治圈”激活力,构建和谐稳定“新格局”。充分尊重居民主体地位,着力建设“家门口的自治圈”。通过整合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党员骨干、社区民警、专业律师及楼道长等多方力量,组建起专业化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年均成功化解各类纠纷30余件,形成了“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的上门调解模式,确保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坚持源头治理,筑牢社区法治根基,依托“法律明白人”“法治副村长”和“普法工作队”三支力量,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年均达20场以上,并通过发放普法读物等方式,切实提升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社区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显著下降60%,各类恶性案件持续保持“零发案”良好态势。创新搭建“居民议事亭”等民主协商平台,定期组织网格员、党支部成员、楼道长及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议,议事范围广泛覆盖邻里纠纷调解、公共空间绿化亮化、人居环境整治、惠民政策落实等民生实事,形成了“议事、决策、执行、反馈、监督”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自平台设立以来已高效解决社区各类“大事小情”130余件,成功将居民的“金点子”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显著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优化“服务圈”提品质,打造全龄友好“幸福家”。始终秉持“民生无小事”的服务理念,精心打造贴心、精准的社区“服务圈”。着力构建“15分钟服务圈”,提质改造并高效运营老年幸福食堂、少年儿童之家、百姓大舞台、团结小广场等一系列便民服务设施。其中,老年食堂常态化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累计服务人次已超过8万,有效解决了辖区特殊老年群体“做饭难、吃饭难”的现实问题;少年儿童之家构建起“托管+教育+成长”的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持续开展“五点半课堂”以及寒暑期夏令营、冬令营等品牌活动,累计直接服务儿童超过2.6万人次,惠及4000余户家庭,精准匹配了全龄段居民在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探索“一核多元”服务资源整合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力联动广大居民、驻区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形成了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同运作的服务合力,健全了协同治理的工作体系,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持续深化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服务为依托、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会组织或服务团队“接单”的供需精准对接模式。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年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200场次,服务居民超过3万人次,成功将老年人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项目清单,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与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纵深发展,让“和美大以古”的建设目标融入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委组织部 文九年)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