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AI之笔绘基层治理新画卷

基层治理(2)(1)

10月10日,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不仅是技术应用的“操作手册”,更是治理效能升级的“动力引擎”,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指明了清晰路径。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始终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在基层,政策解读千头万绪,群众诉求五花八门,日常事务千丝万缕。过去,单靠人工应对往往陷入分身乏术的窘境。窗口人员需反复解答同类咨询,执法干部需耗时查阅法条依据,社区工作者得逐户推送政策信息。这些本质上是基层治理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而 AI 技术的突破为化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全新可能。《指引》中列明的 13 种应用场景,从智能问答到辅助执法,从监测巡检到应急处置,涵盖了基层工作的高频领域,让技术赋能有了“靶心”,为基层治理破除技术应用障碍提供了制度保障。

AI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正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得以彰显。广东恩平的“小恩 AI 助手”将群众平均咨询时长从 8分钟压缩至2分钟,极大提升了政务响应效率。江苏昆山通过智能分办系统让工单流转时间缩短 90%,实现了任务分派的精准高效。杭州西湖“西小服”生成的28页场地方案,省去了工作人员一周的奔波。这些实践充分说明,大模型不是“花架子”,而是能真正为基层减负、为群众增效的“硬支撑”,不仅优化了服务流程,更在具体场景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向智能化、精细化不断迈进。

基层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对干部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面对AI在政务办理、风险预判等领域的深度渗透,基层干部不能再以“技术门外汉”自居,更不能因畏难情绪止步于传统治理模式。唯有主动走出舒适区,既熟练掌握智能办公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工具的基本操作,也着力培养数据思维与算法意识,学会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治理规律、预判问题苗头,让决策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成长为既懂基层情况、又通技术应用的新型治理人才,为 AI 赋能基层治理筑牢“人的根基”。

技术的终极价值永远指向人的福祉。正值“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更需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不能将决策权盲目让渡于算法、将服务简化为数据交互,更不能一出现问题就“甩锅”给机器,而需在运用AI优化流程的同时,锤炼深入田间地头的脚力、洞察民生细微处的眼力、化解矛盾纠纷的脑力。唯有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守住基层治理的“人民本位”,绘就既有科技亮度更显民生温度的时代画卷。

(浙江省天台县白鹤镇 潘蕾宇)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