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广大党员干部当厚植为民情怀,聚焦群众的关键小事并办好办实,以实干担当推动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厚植以民为本的意识,善于发现关键小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更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党员干部应始终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深入群众之中。无论是走进小区与居民唠唠家长里短,还是踏入乡村与农户聊种植话收成,都要从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交流中,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精准把握群众的需求与期望,真正搞清楚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群众的期盼是工作的指南针,群众的向往是行动的坐标系。党员干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日常细微之处发现群众的需求,无论是老旧小区的出行安全、下水道堵塞,还是农村道路崎岖、孩子上学不便等问题,都不能忽视,要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当作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大事来对待。
涵养以民为重的情怀,真正重视关键小事。群众的烦心事,常常隐藏在生活的一枝一叶之中。比如求职难、就医不便、全职子女家庭中老人的照料难等。这些看似小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党员干部要以民为重,带着深厚的情怀,真正重视这些关键小事,把群众所忧当成自己所急。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以马上就办的效率和办就办好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针对就业难的困境,积极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搭建需求平台,为群众就业提供有力支持;针对部分地区就医不便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对特殊群体实行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大力推行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机制,解决全职子女家庭照料老人的后顾之忧。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让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些关键小事的解决而变得更加美好。
践行以民为先的行动,用心办好关键小事。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党员干部要以民为先,用心用力把每一件小事都办好办实。要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将民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将民生任务细化到岗、量化到人,制定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深入推进“换位跑一次”“一网通办”“不打烊窗口”等改革,通过干部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建立民生难题销号制,对梳理出的问题逐个研究对策,用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在务实攻坚中逐步化解民生难题。强化民生项目跟踪服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定期公示项目进展,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关键小事撬动民生大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王心怡)